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s | 第7-10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2页 |
1.1 引言 | 第16-17页 |
1.2 皮肤结构与功能 | 第17页 |
1.3 皮肤创面修复 | 第17-31页 |
1.3.1 正常皮肤创面修复 | 第17-19页 |
1.3.2 难愈皮肤创面修复 | 第19-20页 |
1.3.3 p38及Smad信号通路 | 第20-22页 |
1.3.4 创面修复中的生长因子与细胞因子 | 第22-29页 |
1.3.5 肌成纤维细胞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 | 第29页 |
1.3.6 创面缺氧环境 | 第29-31页 |
1.4 皮肤组织工程 | 第31-32页 |
1.5 静电纺丝皮肤组织工程支架 | 第32-36页 |
1.6 静电纺丝复合纤维 | 第36-39页 |
1.6.1 生物活性玻璃及其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 第36-38页 |
1.6.2 二甲氧乙二酰甘氨酸及其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 第38-39页 |
1.7 课题设计与创新 | 第39-42页 |
1.7.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9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1.7.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40页 |
1.7.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40-42页 |
第二章 生物活性玻璃的促成脂分化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 第42-68页 |
2.1 引言 | 第42-43页 |
2.2 实验与方法 | 第43-55页 |
2.2.1 实验试剂与耗材 | 第43-45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45-47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47-55页 |
2.2.3.1 生物活性玻璃的制备 | 第47-48页 |
2.2.3.2 测试与表征 | 第48页 |
2.2.3.3 RAW264.7细胞的培养 | 第48页 |
2.2.3.4 细胞增殖检测 | 第48页 |
2.2.3.5 BG对促BMP-2表达的作用 | 第48-51页 |
2.2.3.6 人表皮成纤维细胞(HFF)的培养 | 第51页 |
2.2.3.7 肌成纤维细胞的诱导与鉴定 | 第51页 |
2.2.3.8 细胞共培养模型 | 第51页 |
2.2.3.9 不同浓度BG作用后的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对肌成纤维细胞分化的调控 | 第51-54页 |
2.2.3.10 动物实验 | 第54-55页 |
2.2.3.11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5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7页 |
2.3.1 生物活性玻璃的表征 | 第55-56页 |
2.3.2 巨噬细胞活性检测 | 第56页 |
2.3.3 生物活性玻璃对BMP-2及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6-59页 |
2.3.4 共培养诱导肌成纤维细胞分化 | 第59-62页 |
2.3.5 抑制相关信号通路对分化的影响 | 第62-64页 |
2.3.6 动物实验 | 第64-65页 |
2.3.7 创面组织学分析 | 第65-66页 |
2.3.8 讨论 | 第66-6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三章 生物活性玻璃复合纳米纤维对难愈创面的修复及其机制研究 | 第68-92页 |
3.1 引言 | 第68-69页 |
3.2 实验与方法 | 第69-76页 |
3.2.1 实验试剂与耗材 | 第69-71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71-72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72-76页 |
3.2.3.1 生物活性玻璃的制备 | 第72页 |
3.2.3.2 BG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 第72页 |
3.2.3.3 测试与表征 | 第72-73页 |
3.2.3.4 内皮细胞的培养 | 第73页 |
3.2.3.5 细胞黏附、形态及活性检测 | 第73页 |
3.2.3.5.1 细胞黏附、增殖及形态检测 | 第73页 |
3.2.3.5.2 细胞活性检测 | 第73页 |
3.2.3.6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 第73-74页 |
3.2.3.7 体内糖尿病创面修复实验 | 第74-76页 |
3.2.3.7.1 Ⅰ型糖尿病大鼠造模 | 第74页 |
3.2.3.7.2 创面修复检测 | 第74页 |
3.2.3.7.3 组织学分析 | 第74-75页 |
3.2.3.7.4 免疫组化分析 | 第75页 |
3.2.3.7.5 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 | 第75-76页 |
3.2.3.7.6 Western Blot分析 | 第76页 |
3.2.3.8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7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6-91页 |
3.3.1 生物活性玻璃复合纳米纤维支架的物化结构表征 | 第76页 |
3.3.2 细胞的黏附和增殖 | 第76-79页 |
3.3.3 内皮细胞体外血管生成标志物的表达 | 第79-81页 |
3.3.4 动物实验 | 第81页 |
3.3.5 组织学分析 | 第81-86页 |
3.3.6 免疫组化染色分析 | 第86页 |
3.3.7 基因表达和蛋白印迹检测 | 第86-88页 |
3.3.8 生物活性玻璃复合纳米支架促进糖尿病创面修复的机制讨论 | 第88-9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四章 DMOG负载同轴静电纺丝纳米纤维促进糖尿病创面修复的研究 | 第92-118页 |
4.1 引言 | 第92-93页 |
4.2 实验与方法 | 第93-100页 |
4.2.1 实验试剂与耗材 | 第93-95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95-96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96-100页 |
4.2.3.1 DMOG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 第96页 |
4.2.3.2 测试与表征 | 第96-97页 |
4.2.3.3 人表皮成纤维细胞(HFF)的培养 | 第97页 |
4.2.3.4 细胞增殖和迁移检测 | 第97-98页 |
4.2.3.5 基因表达和蛋白检测 | 第98-99页 |
4.2.3.6 动物实验 | 第99-100页 |
4.2.3.7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10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17页 |
4.3.1 纳米纤维膜的表征 | 第100-103页 |
4.3.1.1 纳米纤维膜的形貌观察 | 第100-103页 |
4.3.1.2 纳米纤维的降解性能 | 第103页 |
4.3.1.3 纳米纤维的同轴结构表征 | 第103页 |
4.3.2 DMOG释放性能研究 | 第103-106页 |
4.3.3 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 第106页 |
4.3.3.1 细胞的增殖 | 第106页 |
4.3.3.2 细胞的迁移 | 第106页 |
4.3.4 通过DMOG负载的纳米纤维支架在体外稳定HIF-1α | 第106页 |
4.3.5 创面愈合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106-109页 |
4.3.6 通过DMOG负载的纳米纤维支架稳定HIF-1α在糖尿病创面中的作用 | 第109页 |
4.3.7 糖尿病创面的观察 | 第109-112页 |
4.3.8 糖尿病创面的组织学分析 | 第112页 |
4.3.9 糖尿病创面的新生血管形成 | 第112-115页 |
4.3.10 DMOG负载纳米纤维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机理讨论 | 第115-11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结论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9-141页 |
致谢 | 第141-143页 |
附件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