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1 学术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用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2.1 国外文献回顾 | 第14-15页 |
2.1.1 股权激励制度和公司绩效关系呈正向相关 | 第14页 |
2.1.2 股权激励制度和公司绩效关系呈负向相关 | 第14页 |
2.1.3 股权激励制度和公司绩效关系为非线性相关 | 第14-15页 |
2.1.4 股权激励制度与公司绩效无关 | 第15页 |
2.2 国内文献回顾 | 第15-16页 |
2.2.1 股权激励制度和公司绩效关系呈正向相关 | 第15页 |
2.2.2 股权激励制度和公司绩效关系呈负向相关 | 第15-16页 |
2.2.3 股权激励制度和公司绩效关系为非线性相关 | 第16页 |
2.2.4 股权激励制度与公司绩效无关 | 第16页 |
2.3 文献综述小结 | 第16-18页 |
3 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18-26页 |
3.1 股权激励理论概述 | 第18-20页 |
3.1.1 股权激励概念界定 | 第18页 |
3.1.2 股权激励的模式 | 第18-20页 |
3.1.3 股权激励的影响因素 | 第20页 |
3.2 公司绩效理论概述 | 第20-22页 |
3.2.1 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 | 第20页 |
3.2.2 杜邦分析评价体系 | 第20-22页 |
3.2.3 财务能力分析 | 第22页 |
3.2.4 非财务指标分析 | 第22页 |
3.3 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原理分析 | 第22-26页 |
3.3.1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角度 | 第22-23页 |
3.3.2 基于双因素理论角度 | 第23-24页 |
3.3.3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 | 第24-26页 |
4 碧桂园股权激励案例背景介绍 | 第26-36页 |
4.1 碧桂园集团简介 | 第26-27页 |
4.2 碧桂园集团股权结构 | 第27页 |
4.3 碧桂园股权激励动因分析 | 第27-29页 |
4.3.1 优势(S)分析 | 第27-28页 |
4.3.2 劣势(W)分析 | 第28-29页 |
4.3.3 机会(0)分析 | 第29页 |
4.3.4 威胁(T)分析 | 第29页 |
4.4 股权激励实施过程 | 第29-35页 |
4.4.1 实施模式简介 | 第30页 |
4.4.2 奖励方式及条件 | 第30-32页 |
4.4.3 购股权的管理 | 第32页 |
4.4.4 碧桂园万科股权激励制度对比 | 第32-33页 |
4.4.5 碧桂园股权激励制度评价分析 | 第33-35页 |
4.5 成果简述 | 第35-36页 |
5 碧桂园股权激励前后绩效对比分析 | 第36-66页 |
5.1 基于杜邦体系的综合绩效分析 | 第37-39页 |
5.2 基于财务能力体系的分类指标评价 | 第39-61页 |
5.2.1 偿债能力分析 | 第39-44页 |
5.2.2 营运能力分析 | 第44-50页 |
5.2.3 盈利能力分析 | 第50-56页 |
5.2.4 发展能力对比分析 | 第56-61页 |
5.3 非财务指标对比分析 | 第61-63页 |
5.3.1 排名情况对比分析 | 第62页 |
5.3.2 市场占有情况对比分析 | 第62-63页 |
5.4 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小结 | 第63-66页 |
6 总结与建议 | 第66-72页 |
6.1 文章小结 | 第66页 |
6.2 改进建议 | 第66-69页 |
6.2.1 财务角度 | 第67页 |
6.2.2 非财务角度 | 第67-69页 |
6.2.3 股权激励设计层面 | 第69页 |
6.2.4 建议小结 | 第69页 |
6.3 文章局限性 | 第69-70页 |
6.4 启示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