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眼科学论文

角膜内皮细胞在机体死后的命运及其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英文摘要第5-12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24页
    1.1 死后组织器官的改变第12-18页
        1.1.1 死亡的定义第12-13页
        1.1.2 研究死后改变的意义第13-14页
        1.1.3 死后组织中的干细胞第14-15页
        1.1.4 死后组织表达谱的改变第15-16页
        1.1.5 眼组织的特殊性及死后改变第16-18页
    1.2 死亡间隔对供体角膜的影响第18-21页
        1.2.1 中国角膜移植供体紧缺第18-19页
        1.2.2 眼库对角膜移植供体的评估第19-21页
    1.3 细胞死亡方式第21-24页
        1.3.1 细胞死亡方式分类第21页
        1.3.2 程序性坏死的特点第21-22页
        1.3.3 程序性坏死的发生机制及其与凋亡的关系第22-24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第24-30页
    2.1 实验动物第24页
    2.2 抗体第24页
    2.3 引物第24-25页
    2.4 主要实验试剂和药品第25-27页
    2.5 主要实验仪器和耗材第27-28页
    2.6 主要实验溶液配置第28-30页
        2.6.1 1×PBS及10×PBS缓冲液的制备第28页
        2.6.2 LB固体培养基的配置第28页
        2.6.3 4%多聚甲醛溶液的配制第28页
        2.6.4 石蜡标本逐级脱水和水化溶液的配制第28-29页
        2.6.5 扫描电镜标本前期处理相关溶液的配置第29页
        2.6.6 角膜Whole-mount免疫荧光染色相关溶液的配制第29页
        2.6.7 依那西普注射液的配置第29-30页
第三章 实验方法第30-42页
    3.1 动物模型的建立第30页
        3.1.1 小鼠死亡模型的建立第30页
        3.1.2 兔死亡模型的建立第30页
    3.2 房水细菌学培养第30-31页
    3.3 石蜡标本与石蜡切片的制备第31-32页
        3.3.1 石蜡标本的制备第31-32页
        3.3.2 石蜡切片的制备第32页
    3.4 石蜡切片HE染色第32-33页
    3.5 扫描电镜标本的前期准备第33-34页
    3.6 全角膜免疫荧光染色第34-35页
    3.7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35-37页
        3.7.1 Trizol法提取兔角膜内皮总RNA第35-36页
        3.7.2 反转录PCR (RT-PCR)第36-37页
        3.7.3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37页
        3.7.4 数据分析第37页
    3.8 全角膜LIVE/DEAD染色第37-38页
    3.9 全角膜TUNEL染色第38-39页
    3.10 转录组测序方法及结果分析第39-41页
        3.10.1 Illumina转录组测序简明实验流程第39-40页
        3.10.2 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第40-41页
    3.11 统计学分析第41-42页
第四章 结果第42-54页
    4.1 不同死亡间隔和环境温度下眼前节大体和组织学改变第42-44页
    4.2 不同死亡间隔和环境温度下角膜内皮形态和功能的改变第44-46页
    4.3 机体死后角膜内皮细胞死亡方式的探究第46-49页
    4.4 机体死后角膜内皮基因表达谱的改变第49-53页
        4.4.1 死后12h兔角膜内皮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49-50页
        4.4.2 死后12h兔角膜内皮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第50-53页
    4.5 注射抗TNF-α抗体改善机体死后角膜内皮损伤第53-54页
第五章 讨论第54-58页
    5.1 不同死亡间隔和环境温度下角膜内皮形态和功能的改变第54-55页
    5.2 机体死后低温环境下角膜内皮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第55-56页
    5.3 机体死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死亡方式第56页
    5.4 机体死后角膜内皮损伤的重要机制——TNF-α信号通路第56-58页
第六章 结论第58-59页
附录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退行性病变机制研究及药物干预
下一篇:基于TLR7的全细胞疫苗抗小鼠黑色素瘤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