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1页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7-8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桂馥学术成就概况 | 第11-17页 |
第一节 桂馥其人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宦滇以前的学术概况 | 第12-14页 |
一、文字学 | 第12-13页 |
二、金石学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桂馥宦滇时期的学术概况 | 第14-17页 |
一、《晚学集》、《札朴》 | 第14-15页 |
二、《未谷诗集》、《后四声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桂馥宦滇时期的书法交游 | 第17-31页 |
第一节 桂馥与翁方纲、黄易、伊秉绶的金石之交 | 第18-23页 |
一、与翁方纲 | 第18-19页 |
二、与黄易 | 第19-22页 |
三、与伊秉绶 | 第22-23页 |
第二节 与外籍书法家在云南的交往 | 第23-31页 |
一、与钱杜、张度、史蔺生、查斗一、李柯溪等 | 第23-28页 |
二、与蔡松若 | 第28-31页 |
第三章 桂馥宦滇时期的书学研究 | 第31-51页 |
第一节 碑刻研究 | 第33-45页 |
一、对云南碑刻的研究 | 第33-39页 |
二、云南以外的金石研究 | 第39-45页 |
第二节 与书法相关的问题研究 | 第45-51页 |
一、对正隶、散隶、飞白书、章草的研究 | 第45-46页 |
二、无署名草书《急就篇》为崔浩所书 | 第46-48页 |
三、关于执笔悬腕的结论 | 第48-51页 |
第四章 桂馥宦滇时期的书学思想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 第51-59页 |
第一节 桂馥宦滇时期的书学思想 | 第51-55页 |
一、“缪篆原与隶通” | 第51-52页 |
二、“作隶不明篆体则不能知其变通之义” | 第52-55页 |
第二节 桂馥宦滇时期的书学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 | 第55-59页 |
一、文字学与技法创新并重的书学思想 | 第55-56页 |
二、桂馥书学思想对后世的意义 | 第56-59页 |
第五章 桂馥宦滇时期的隶书创作及对笔者的影响 | 第59-69页 |
第一节 雄浑朴茂——桂馥晚期书风 | 第59-62页 |
第二节 桂馥隶书创作对笔者书法创作思想的提升 | 第62-63页 |
第三节 笔者借鉴桂馥隶书风格的实验作品 | 第63-69页 |
一、笔者临摹作品 | 第63-66页 |
二、笔者的创作 | 第66-69页 |
结语 | 第69-71页 |
附录一 云南乾嘉时期书画家一览表 | 第71-77页 |
附录二 笔者的书法作品 | 第77-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