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生物炭对土壤-水稻系统中污染物和硅元素迁移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15-42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2 硅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分布 | 第16-23页 |
1.2.1 水体中的硅 | 第16-18页 |
1.2.2 土壤中的硅 | 第18-20页 |
1.2.3 植物体内的硅 | 第20-21页 |
1.2.4 土壤-植物系统硅的循环 | 第21-23页 |
1.3 生物炭的元素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第23-29页 |
1.3.1 碳元素 | 第23-26页 |
1.3.2 硅元素 | 第26-28页 |
1.3.3 其他元素 | 第28-29页 |
1.4 生物炭中硅的释放及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1.5 生物炭中硅的结构特征及表征 | 第30-32页 |
1.5.1 结构特征 | 第30页 |
1.5.2 表征方法 | 第30-32页 |
1.6 生物炭中硅质对土壤-植物系统迁移行为的影响及修复作用 | 第32-37页 |
1.6.1 土壤硅的影响 | 第32-33页 |
1.6.2 植物硅摄取的影响 | 第33-34页 |
1.6.3 缓解铝毒和砷毒 | 第34-36页 |
1.6.4 缓解重金属毒性 | 第36-37页 |
1.7 生物炭中碳质组分对污染物的吸附去除及阻控机理 | 第37-39页 |
1.7.1 有机污染物 | 第37-38页 |
1.7.2 无机污染物 | 第38-39页 |
1.8 问题的提出 | 第39-42页 |
第二章 生物炭对土壤硅溶出动力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 第42-6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3页 |
2.1.2 土壤样品的收集 | 第43-44页 |
2.1.3 生物炭的制备 | 第44页 |
2.1.4 生物炭中硅的溶出特性 | 第44-45页 |
2.1.5 生物炭对土壤硅溶出的影响 | 第45页 |
2.1.6 FeCl_3对生物炭吸附硅酸的影响 | 第45-46页 |
2.1.7 生物炭和土壤结构特征 | 第46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46-60页 |
2.2.1 高硅和低硅生物炭的结构特征 | 第46-50页 |
2.2.2 高硅和低硅生物炭中硅溶出特性 | 第50-55页 |
2.2.3 生物炭对土壤硅溶出的影响 | 第55-57页 |
2.2.4 土壤-生物炭体系中的硅平衡 | 第57-59页 |
2.2.5 作用机理 | 第59-60页 |
2.3 小结 | 第60-62页 |
第三章 生物炭对土壤-水稻生态系统硅质迁移和分布的影响 | 第62-77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64-66页 |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4页 |
3.1.2 土壤和生物炭的准备 | 第64-65页 |
3.1.3 盆栽实验 | 第65页 |
3.1.4 样品采集和统计分析 | 第65-66页 |
3.2 结果和讨论 | 第66-76页 |
3.2.1 生物炭的结构特征 | 第66-67页 |
3.2.2 生物炭对水稻产量和组织中硅浓度的影响 | 第67-69页 |
3.2.3 生物炭对水稻硅摄取的影响 | 第69-72页 |
3.2.4 生物炭对土壤-水稻系统硅循环的影响 | 第72-76页 |
3.3 小结 | 第76-77页 |
第四章 生物炭中硅质对水稻摄取镉的影响及耦合作用机制 | 第77-94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78-81页 |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78页 |
4.1.2 土壤和生物炭的制备 | 第78-79页 |
4.1.3 盆栽实验 | 第79-80页 |
4.1.4 样品采集 | 第80页 |
4.1.5 样品分析 | 第80-81页 |
4.1.6 统计分析 | 第81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81-93页 |
4.2.1 生物炭对水稻组织中镉含量的影响 | 第81-83页 |
4.2.2 生物炭对水稻镉累积的影响 | 第83-84页 |
4.2.3 生物炭对水稻镉生物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的影响 | 第84-85页 |
4.2.4 生物炭降低水稻镉摄取的作用机制 | 第85-92页 |
4.2.5 阻控机理 | 第92-93页 |
4.3 小结 | 第93-94页 |
第五章 生物炭对水稻摄取镉和2,4-DCP复合污染的阻控作用机理 | 第94-11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95-98页 |
5.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95-96页 |
5.1.2 高硅和低硅生物炭的制备 | 第96页 |
5.1.3 水稻培养试验 | 第96-97页 |
5.1.4 样品收集分析 | 第97-98页 |
5.1.5 统计分析 | 第98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98-111页 |
5.2.1 生物炭对水稻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 第98-100页 |
5.2.2 生物炭对水稻镉吸收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5.2.3 生物炭对水稻摄取2,4-DCP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5.2.4 生物炭中碳、硅联合阻控水稻对污染物的摄取作用 | 第103-110页 |
5.2.5 机理探讨 | 第110-111页 |
5.3 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六章 生物炭双重组分对污染物与营养组分的协同调控作用 | 第112-117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112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112-116页 |
6.2.1 生物炭双重组分模型 | 第112-113页 |
6.2.2 生物炭双重组分的有效调控位点 | 第113-114页 |
6.2.3 生物炭对复合污染的调控作用 | 第114页 |
6.2.4 生物炭调控污染物与营养组分的协同机制 | 第114-116页 |
6.3 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117-122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17-120页 |
7.1.1 生物炭对土壤硅溶解动力学影响及作用机制 | 第117-118页 |
7.1.2 生物炭对土壤-水稻生态系统硅质迁移和分布的影响 | 第118页 |
7.1.3 生物炭中硅质对水稻镉吸收影响及耦合作用机制 | 第118-119页 |
7.1.4 生物炭对水稻摄取镉和2,4-DCP复合污染的阻控作用机理 | 第119-120页 |
7.1.5 生物炭双重组分对污染与营养组分的协同调控作用 | 第120页 |
7.2 创新点 | 第120-121页 |
7.3 展望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48页 |
个人简历及博士期间论文和获奖情况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