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49页 |
1.1 农林生物质吸附材料研究进展 | 第15-35页 |
1.1.1 农林生物质 | 第15-16页 |
1.1.2 农林生物质吸附材料制备 | 第16-26页 |
1.1.3 吸附过程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1.1.4 吸附平衡模式 | 第27-31页 |
1.1.5 吸附作用机理 | 第31-33页 |
1.1.6 在污染物去除方面的应用 | 第33-35页 |
1.2 凤丹牡丹及其籽壳利用现状 | 第35-37页 |
1.2.1 油用牡丹凤丹 | 第35-36页 |
1.2.2 凤丹籽壳 | 第36-37页 |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37-38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3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9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49-5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9-50页 |
2.1.1 牡丹壳原料 | 第49页 |
2.1.2 实验药品 | 第49-50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5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50-57页 |
2.2.1 牡丹壳改性方法的筛选 | 第50-52页 |
2.2.2 牡丹壳活性炭的硝酸改性 | 第52-53页 |
2.2.3 吸附材料表征 | 第53-55页 |
2.2.4 吸附实验 | 第55-57页 |
2.2.5 解吸再生实验 | 第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
第3章 亚氨基二乙酸改性牡丹壳的制备及对铜离子吸附 | 第58-80页 |
3.1 亚氨基二乙酸改性牡丹壳条件的优化 | 第58-62页 |
3.1.1 氢氧化钠浓度的影响 | 第58-59页 |
3.1.2 环氧氯丙烷用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3.1.3 亚氨基二乙酸用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3.1.4 氨基乙酸化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61-62页 |
3.2 吸附材料的表征分析 | 第62-65页 |
3.2.1 扫描电镜 | 第62-63页 |
3.2.2 孔隙结构 | 第63页 |
3.2.3 等电点测定 | 第63-64页 |
3.2.4 红外光谱 | 第64-65页 |
3.3 吸附特性的研究 | 第65-73页 |
3.3.1 吸附时间 | 第65页 |
3.3.2 初始浓度 | 第65-66页 |
3.3.3 溶液pH | 第66-67页 |
3.3.4 离子强度 | 第67-68页 |
3.3.5 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68-70页 |
3.3.6 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70-72页 |
3.3.7 吸附热力学分析 | 第72-73页 |
3.4 解吸与再生 | 第73-74页 |
3.5 吸附机制探讨 | 第74-77页 |
3.5.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74页 |
3.5.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74-7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第4章 氢氧化钠改性牡丹壳的制备及对亚甲基蓝吸附 | 第80-111页 |
4.1 氢氧化钠改性牡丹壳条件的优化 | 第80-85页 |
4.1.1 氢氧化钠浓度的影响 | 第80-81页 |
4.1.2 液固比的影响 | 第81页 |
4.1.3 改性时间的影响 | 第81-82页 |
4.1.4 干燥温度的影响 | 第82-83页 |
4.1.5 正交实验 | 第83-85页 |
4.2 吸附材料的表征分析 | 第85-87页 |
4.2.1 扫描电镜 | 第85页 |
4.2.2 孔隙结构 | 第85-86页 |
4.2.3 等电点测定 | 第86页 |
4.2.4 红外光谱 | 第86-87页 |
4.3 吸附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 第87-91页 |
4.3.1 吸附剂量 | 第87-88页 |
4.3.2 吸附时间 | 第88-89页 |
4.3.3 初始浓度 | 第89页 |
4.3.4 溶液pH | 第89-90页 |
4.3.5 离子强度 | 第90-91页 |
4.4 响应面法优化吸附过程参数 | 第91-97页 |
4.5 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97-99页 |
4.6 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99-102页 |
4.7 吸附热力学分析 | 第102页 |
4.8 吸附机制探讨 | 第102-106页 |
4.8.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102-103页 |
4.8.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103-106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第5章 硝酸改性牡丹壳活性炭的制备及对铜离子吸附 | 第111-135页 |
5.1 牡丹壳的组成成分分析 | 第111-112页 |
5.1.1 化学成分分析 | 第111-112页 |
5.1.2 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 | 第112页 |
5.2 牡丹壳活性炭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112-115页 |
5.2.1 活化温度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5.2.2 活化时间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5.2.3 浸渍比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5.3 吸附材料的表征分析 | 第115-118页 |
5.3.1 扫描电镜 | 第115页 |
5.3.2 孔隙结构 | 第115-117页 |
5.3.3 等电点测定 | 第117-118页 |
5.3.4 红外光谱 | 第118页 |
5.4 吸附特性的研究 | 第118-126页 |
5.4.1 吸附时间 | 第118-119页 |
5.4.2 初始浓度 | 第119-120页 |
5.4.3 溶液pH | 第120页 |
5.4.4 离子强度 | 第120-121页 |
5.4.5 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121-123页 |
5.4.6 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123-125页 |
5.4.7 吸附热力学分析 | 第125-126页 |
5.5 解吸与再生 | 第126-127页 |
5.6 吸附材料IDA-PSC和 NA-PSCAC的对比分析 | 第127-128页 |
5.7 两阶段间歇式吸附器设计 | 第128-131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5-138页 |
6.1 结论 | 第135-136页 |
6.2 创新点 | 第136-137页 |
6.3 展望 | 第137-138页 |
附录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相关学术成果 | 第138-139页 |
致谢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