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资源调2查与水利规划论文--水资源开发论文--水利资源的管理、保护与改造论文

巢湖流域水系连通性及其对水质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6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4-17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17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7-22页
        1.2.1 关于水系连通性的研究第17-19页
        1.2.2 水质模型的研究概况第19-20页
        1.2.3 水系连通性对水质的影响研究第20-21页
        1.2.4 研究评述第21-22页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22-26页
        1.3.1 研究内容第22-24页
        1.3.2 研究方法第24页
        1.3.3 技术路线第24-26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第26-32页
    2.1 自然概况第26-29页
        2.1.1 地形地貌第26-27页
        2.1.2 气候第27-28页
        2.1.3 河流水系第28-29页
    2.2 社会经济状况第29页
        2.2.1 人口概况第29页
        2.2.2 经济发展第29页
    2.3 数据来源及处理第29-32页
第三章 巢湖流域水系连通性评价第32-56页
    3.1 建立巢湖流域DEM第32-36页
        3.1.1 建立DEM第33-34页
        3.1.2 输出DEM第34-35页
        3.1.3 DEM的加载第35-36页
    3.2 巢湖流域水文生态单元的划分第36-40页
        3.2.1 划分流域单元的常见方法第36-39页
        3.2.2 水文生态单元划分结果第39-40页
    3.3 基于水流阻力与图论的水系连通度第40-44页
        3.3.1 河网图模型第40-41页
        3.3.2 边的权值第41-42页
        3.3.3 河网加权连通度评价第42-44页
    3.4 水文连通度第44-46页
    3.5 水系格局连接度第46-51页
        3.5.1 水系格局指数的选取第46-47页
        3.5.2 水系格局连接度计算第47-51页
    3.6 水系连通性第51-56页
第四章 巢湖流域水质状况评价分析第56-66页
    4.1 水质概况第56页
        4.1.1 污染源分析第56页
        4.1.2 水质现状第56页
    4.2 水质指标的选取第56-57页
    4.3 流域水质评价计算第57-66页
        4.3.1 巢湖流域各水质指标的空间分布第57-62页
        4.3.2 流域水质评价计算第62-66页
第五章 宏观尺度水系连通性对水质影响分析第66-74页
    5.1 水系连通性对水质的影响分析第66-74页
        5.1.1 水系连通度D对水质的影响分析第66-68页
        5.1.2 水文连通度C_(EN)对水质的影响分析第68-69页
        5.1.3 水系格局连接度G对水质的影响分析第69-71页
        5.1.4 水系连通性E对水质的影响分析第71-74页
第六章 微观尺度水系连通性对水质影响分析第74-94页
    6.1 研究区选择及概况第74页
    6.2 MIKE11模型需要的模块的原理与结构第74-77页
        6.2.1 水动力模块(HD)第74-76页
        6.2.2 对流弥散模块(AD)第76-77页
    6.3 白石天河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的建立第77-89页
        6.3.1 河道概化文件的设置第77-79页
        6.3.2 断面文件的设置第79-80页
        6.3.3 边界文件的设置第80-82页
        6.3.4 参数文件的设置第82-83页
        6.3.5 模型拟合与验证第83-89页
    6.4 白石天河流域不同连通方案下的水质评价应用分析第89-9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94-96页
    7.1 研究结论第94-95页
    7.2 研究展望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的论文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动驾驶汽车轨迹跟踪控制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IDA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地震易损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