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药物学论文--兽医药理学论文--兽用药品论文

寨卡病毒VLP疫苗的研制及埃博拉病毒快检方法的建立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主要英文缩写词第11-17页
前言第17-18页
第一章 论文综述第18-36页
    1 寨卡病毒综述第18-30页
        1.1 寨卡病毒病原学第18-19页
        1.2 寨卡病毒主要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第19-20页
        1.3 流行病学特征第20-22页
            1.3.1 流行区域第20-21页
            1.3.2 传播方式第21页
                1.3.2.1 虫媒传播第21页
                1.3.2.2 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第21页
                1.3.2.3 唾液传播第21页
            1.3.3 易感人群和宿主第21页
            1.3.4 病毒灭活条件第21-22页
        1.4 寨卡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第22页
        1.5 寨卡病毒的诊断第22页
            1.5.1 分子生物学诊断第22页
            1.5.2 血清学诊断第22页
        1.6 寨卡病毒疫苗研究进展第22-25页
            1.6.1 灭活疫苗第22-23页
            1.6.2 DNA疫苗第23页
            1.6.3 mRNA疫苗第23-24页
            1.6.4 嵌合疫苗第24页
            1.6.5 亚蛋白疫苗第24-25页
            1.6.6 重组病毒载体疫苗第25页
            1.6.7 腺病毒疫苗第25页
        1.7 病毒样颗粒系统第25-28页
            1.7.1 细菌表达系统第26页
            1.7.2 酵母表达系统第26-27页
            1.7.3 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第27页
            1.7.4 哺乳动物表达系统第27-28页
            1.7.5 植物细胞表达系统第28页
            1.7.6 无细胞表达系统第28页
        1.8 病毒样颗粒的特性第28-30页
    2 埃博拉病毒综述第30-36页
        2.1 埃博拉出血热病原学第30-31页
        2.2 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病学第31页
            2.2.1 流行区域第31页
            2.2.2 传播方式第31页
            2.2.3 易感人群和宿主第31页
        2.3 埃博拉出血热临床特征及病理特征第31-32页
            2.3.1 临床症状第31-32页
            2.3.2 病理特征第32页
        2.4 埃博拉病毒疫苗进展第32-35页
            2.4.1 灭活疫苗第32页
            2.4.2 DNA疫苗第32-33页
            2.4.3 病毒样颗粒疫苗第33页
            2.4.4 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复制疫苗第33-34页
            2.4.5 腺病毒疫苗第34页
            2.4.6 埃博拉牛痘疫苗第34-35页
        2.5 免疫层析检测技术第35-36页
            2.5.1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第35页
            2.5.2 荧光免疫层析技术第35-36页
第二章 寨卡病毒病毒样颗粒疫苗的制备第36-55页
    1 实验材料第36-39页
        1.1 实验仪器第36页
        1.2 实验试剂第36-37页
        1.3 菌株第37页
        1.4 常用缓冲溶液第37-39页
    2 实验方法第39-46页
        2.1 重组质粒的构建第39页
        2.2 重组质粒的线性化第39页
        2.3 重组质粒的提纯第39-40页
        2.4 毕赤酵母X33感受态的制备第40页
        2.5 毕赤酵母的电转化第40-41页
        2.6 高抗性重组菌株的筛选第41页
        2.7 阳性克隆的鉴定第41-42页
            2.7.1 菌液PCR鉴定第41-42页
                2.7.1.1 毕赤酵母细胞的裂解及DNA提取第41-42页
                2.7.1.2 PCR扩增第42页
            2.7.2 DNA测序第42页
        2.8 重组酵母菌株的诱导表达第42-43页
        2.9 重组酵母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第43页
            2.9.1 诱导表达时间的优化第43页
            2.9.2 诱导温度的优化第43页
            2.9.3 甲醇诱导剂量的优化第43页
        2.10 重组酵母菌的发酵培养第43-44页
        2.11 重组酵母表达重组蛋白的鉴定第44页
        2.12 目的蛋白的纯化第44-45页
        2.13 Superdex 75~(TM)分子筛层析进一步纯化第45页
        2.14 目的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第45-46页
        2.15 蛋白浓度测定第46页
    3 实验结果第46-52页
        3.1 高抗性重组菌株的筛选第46-47页
        3.2 pPICZA/PrM/E重组质粒菌液PCR及测序鉴定第47页
        3.3 重组蛋白表达形式的鉴定第47-48页
        3.4 重组蛋白表达条件的探索第48-50页
            3.4.1 诱导表达时间的优化第48-49页
            3.4.2 诱导表达温度的优化第49-50页
            3.4.3 甲醇诱导剂量的优化第50页
        3.5 重组蛋白的纯化第50-51页
        3.6 Superdex 75~(TM)分子筛层析纯化蛋白第51-52页
        3.7 重组蛋白浓度测定第52页
    4 讨论第52-54页
        4.1 Zika PrM/Env蛋白的优势第52-53页
        4.2 表达系统的选择第53页
        4.3 目的蛋白的纯化第53-54页
    5 小结第54-55页
第三章 寨卡病毒病毒样颗粒疫苗组装、鉴定第55-64页
    1 实验材料第55页
    2 实验方法第55-56页
        2.1 病毒样颗粒疫苗组装第55-56页
            2.1.1 离子强度对VLP形成的影响第55页
            2.1.2 pH对VLP形成的影响第55-56页
        2.2 病毒样颗粒疫苗鉴定第56页
            2.2.1 VLP的特点及鉴定第56页
            2.2.2 动态光散射(DLS)鉴定第56页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电镜(TEM)鉴定第56页
    3 实验结果第56-62页
        3.1 动态光散射结果第56-60页
            3.1.1 离子强度对VLP形成的影响第56-58页
            3.1.2 pH对VLP形成的影响第58-60页
        3.2 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第60-62页
            3.2.1 离子强度对VLP形成的影响第60-61页
            3.2.2 pH对VLP形成的影响第61-62页
    4 讨论第62-63页
    5 小结第63-64页
第四章 ZIKA病毒样颗粒疫苗的小鼠实验免疫研究第64-75页
    1 实验材料第64-65页
        1.1 细胞与病毒第64页
        1.2 免疫原第64页
        1.3 实验动物第64页
        1.4 实验仪器第64页
        1.5 实验试剂第64-65页
    2 实验方法第65-69页
        2.1 小鼠免疫第65-66页
            2.1.1 Balb/c小鼠第65页
            2.1.2 A129小鼠第65-66页
        2.2 小鼠攻毒第66页
        2.3 细胞复苏、传代、冻存第66-67页
            2.3.1 vero细胞复苏第66页
            2.3.2 vero细胞传代第66-67页
            2.3.3 vero细胞冻存第67页
        2.4 病毒扩繁第67页
        2.5 病毒TCID50测定第67-68页
        2.6 ELISA检测第68页
            2.6.1 免疫效价检测第68页
            2.6.2 免疫原性检测第68页
        2.7 中和抗体检测第68-69页
        2.8 ELISPOT检测第69页
    3 实验结果第69-73页
        3.1 小鼠体重变化第69-70页
        3.2 攻毒存活率第70页
        3.3 体液免疫反应评价第70-72页
            3.3.1 结合抗体检测第70-71页
            3.3.2 中和抗体检测第71-72页
        3.4 ELISPOT检测和胞内细胞因子染色第72-73页
    4 讨论第73-74页
    5 小结第74-75页
第五章 埃博拉病毒胶体碳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第75-84页
    1 实验材料第75-76页
        1.1 实验仪器第75页
        1.2 胶体碳实验试剂第75-76页
        1.3 胶体碳试纸条用液第76页
    2 实验方法第76-79页
        2.1 VLP的制备第76页
        2.2 重组蛋白的制备第76页
        2.3 抗体的制备第76页
        2.4 单抗ELISA检测第76-77页
        2.5 胶体碳试纸条的制备第77-78页
            2.5.1 胶体碳标记抗体第77页
            2.5.2 胶体碳标记垫第77-78页
            2.5.3 样品垫第78页
            2.5.4 检测线及质控线第78页
            2.5.5 试纸条的组装与结果判定标准第78页
        2.6 试纸条性能评价第78-79页
            2.6.1 特异性检测第78-79页
            2.6.2 灵敏性检测第79页
    3 实验结果第79-83页
        3.1 重组蛋白纯化第79-80页
        3.2 抗体纯化第80页
        3.3 单抗ELISA检测第80-81页
        3.4 试纸条的组装和结果判定第81页
        3.5 试纸条特异性检测第81-82页
        3.6 试纸条灵敏性检测第82-83页
    4 讨论第83页
    5 小结第83-84页
结论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92页
附录1 重组质粒pPICZA/PrM/E合成序列第92-93页
附录2 重组质粒pPICZA/PrM/E(△TM)合成序列第93-94页
附录3 重组质粒pPICZA/PrM/E(△stem)合成序列第94-95页
附录4 ZikaPrM/Env(△stem)N端测序第95-98页
致谢第98-99页
个人简历第99-10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政府监管与建设主体的博弈研究--基于南宁市视角的观察
下一篇:中亚东干族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研究--以西北师范大学东干族初级阶段留学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