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监管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 第9-12页 |
1.2.1 国内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外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现状 | 第10-12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分析框架 | 第12-14页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2页 |
1.3.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博弈论与建设工程中的博弈分析 | 第14-23页 |
2.1 博弈论的思想与方法 | 第14-17页 |
2.1.1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 | 第14-15页 |
2.1.2 博弈的分类 | 第15-16页 |
2.1.3 纳什均衡 | 第16页 |
2.1.4 博弈论的研究范式 | 第16-17页 |
2.2 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博弈分析 | 第17-23页 |
2.2.1 建设工程赶工的博弈分析 | 第17-19页 |
2.2.2 低价抢标,高价结算策略的博弈分析 | 第19-20页 |
2.2.3 检测行为造假的博弈分析 | 第20-21页 |
2.2.4 安全文明措施费申领和使用的博弈分析 | 第21-22页 |
2.2.5 中标、报监人员与现场人员一致性的博弈分析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23-29页 |
3.1 南宁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 第23-26页 |
3.1.1 全市质量安全形势整体处于受控状态 | 第23页 |
3.1.2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完善南宁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 第23-24页 |
3.1.3 不断强化监督执法工作,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施工行为 | 第24-25页 |
3.1.4 实施质量安全行为标准化管理与考核,督促参建单位加强管理 | 第25页 |
3.1.5 出台了一批规范和政策文件,为工程质量安全控制提供了依据 | 第25-26页 |
3.2 南宁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存在问题 | 第26-29页 |
3.2.1 建设工程整体的质量安全形势严峻 | 第26页 |
3.2.2 建筑市场秩序有待规范 | 第26-27页 |
3.2.3 各参建单位未履职到位 | 第27-28页 |
3.2.4 政府监督机构监管力度不足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工程项目主体行为三方质量安全博弈模型和监管建议 | 第29-44页 |
4.1 工程项目主体三方质量安全博弈的模型背景分析 | 第29-30页 |
4.2 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30页 |
4.2.1 博弈方 | 第30页 |
4.2.2 博弈策略 | 第30页 |
4.3 构造博弈模型 | 第30-32页 |
4.4 博弈均衡求解 | 第32-35页 |
4.5 模型构造的分析结论 | 第35-36页 |
4.6 建设工程政府监督的对策与建议 | 第36-44页 |
4.6.1 深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和队伍的改革 | 第36-37页 |
4.6.2 构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责任主体“信用评价”体系 | 第37-38页 |
4.6.3 探索工程质量检测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 第38页 |
4.6.4 切实发挥工程监理的质量安全控制作用 | 第38-39页 |
4.6.5 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强化监督执法的力度,提高监督效能 | 第39-44页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第44-51页 |
5.1 南湖名都广场A座工程工程概述 | 第44-45页 |
5.2 工程获奖案例分析 | 第45-47页 |
5.2.1 施工单位履职到位 | 第45-46页 |
5.2.2 施工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 第46页 |
5.2.3 不断创新,攻克难点 | 第46-47页 |
5.2.4 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 | 第47页 |
5.3 博弈分析与模型验证 | 第47页 |
5.4 建议措施验证效果 | 第47-51页 |
5.4.1 全力推进政府监督机构改革 | 第47-48页 |
5.4.2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责任主体“信用评价”体系有效运行 | 第48页 |
5.4.3 工程质量检测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有效运行 | 第48-49页 |
5.4.4 监理单位现场控制得力 | 第49-50页 |
5.4.5 强化监督执法力度,提高监督效能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1-53页 |
6.1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结论和对策建议 | 第51-52页 |
6.1.1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51页 |
6.1.2 本文得出的对策和建议 | 第51-52页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