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论文

基于纳米多孔金的电化学传感器在医用发酵产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缩略表第14-15页
第一章 前言第15-25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5-16页
    1.2 发酵产物的传统检测方法第16-18页
    1.3 电化学传感器第18-19页
        1.3.1 电化学传感器的简介第18-19页
        1.3.2 传感识别原件的研究第19页
    1.4 纳米材料电化学传感器第19-20页
        1.4.1 纳米材料的简介第19-20页
        1.4.2 纳米材料电化学传感器的优势第20页
    1.5 纳米多孔金第20-22页
        1.5.1 纳米多孔金的制备原理第20-21页
        1.5.2 纳米多孔金的结构特征和催化性质第21-22页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第22-25页
第二章 NPG电化学传感器对发酵产物AA和DA的检测研究第25-41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6-29页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6-27页
        2.1.2 NPG/GCE电极的制备第27-28页
        2.1.3 NPG/GCE电极面积测试及其表征第28-29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29-39页
        2.2.1 NPG/GCE电极的构建及表征第29-30页
        2.2.2 NPG/GCE电极对AA和DA的电化学行为第30-32页
        2.2.3 NPG/GCE电极对AA和DA催化反应动力学分析第32-34页
        2.2.4 NPG/GCE电极对AA和DA的独立检测第34-35页
        2.2.5 NPG/GCE电极对AA和DA的选择性检测第35-37页
        2.2.6 NPG/GCE电极对AA和DA的同时性检测第37-38页
        2.2.7 NPG/GCE电极的抗干扰能力测验第38-39页
        2.2.8 NPG/GCE电极对实际样品中AA和DA的检测第39页
    2.3 结论第39-41页
第三章 NPG电化学传感器对发酵产物VB_2和VB_6的检测研究第41-55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2-43页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42页
        3.1.2 NPG/GCE电极的制备第42页
        3.1.3 NPG/GCE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2-43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43-54页
        3.2.1 NPG/GCE电极对检测VB_2和VB_6的可行性分析第43-44页
        3.2.2 NPG/GCE电极检测VB_2和VB_6电解液的pH优化第44-46页
        3.2.3 NPG/GCE电极对VB_2和VB_6催化反应动力学分析第46-48页
        3.2.4 NPG/GCE电极分别对VB_2和VB_6传感能力的研究第48-50页
        3.2.5 NPC/GCE电极选择性检测VB_2和B_6第50-51页
        3.2.6 NPG/GCE电极同时性检测VB_2和VB_6第51-53页
        3.2.7 NPG/GCE检测VB_2和VB_6的抗干扰性能研究第53-54页
        3.2.8 NPG/GCE电极对实际样品中的VB_2和VB_6检测第54页
    3.3 结论第54-55页
第四章 NPG电化学传感器对发酵产物金霉素的检测研究第55-65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6-57页
        4.1.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56页
        4.1.2 NPG/GCE电极的制备第56页
        4.1.3 NPG/GCE电极表征与活化第56页
        4.1.4 NPG/GCE电极的电化学测试第56-57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57-64页
        4.2.1 NPG/GCE电极对金霉素的检测原理第57-59页
        4.2.2 NPG/GCE电极检测金霉素的电解液pH优化第59-61页
        4.2.3 NPG/GCE电极对金霉素检测的电位优化第61-62页
        4.2.4 NPG/GCE电极对金霉素的i-t检测响应第62-63页
        4.2.5 NPG/GCE电极的抗干扰能力测试第63-64页
        4.2.6 NPG/GCE电极对实际样品中金霉素的检测第64页
    4.3 结论第64-65页
总结与展望第65-69页
参考文献第69-75页
致谢第75-77页
论文发表第77-79页
附件第79-82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吕梁山西麓柳林地区晚中新世-上新世磁性地层学研究
下一篇:基于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等级结构构筑及其电催化裂解水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