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山西麓柳林地区晚中新世-上新世磁性地层学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6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红粘土沉积序列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问题 | 第13-16页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与研究进展 | 第16-26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6-20页 |
2.1.1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 第16-17页 |
2.1.2 研究区域地质背景 | 第17-20页 |
2.2 黄土高原东部地层学与古气候学研究进展 | 第20-26页 |
2.2.1 生物地层学 | 第20-23页 |
2.2.2 磁性地层学 | 第23-26页 |
第3章 剖面特征与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第26-32页 |
3.1 研究剖面特征 | 第26-28页 |
3.2 样品采集 | 第28-29页 |
3.3 样品实验分析方法 | 第29-32页 |
3.3.1 古地磁实验 | 第29页 |
3.3.2 岩石磁学实验 | 第29-32页 |
第4章 岩石磁学结果 | 第32-38页 |
4.1 岩石磁学基本理论 | 第32-34页 |
4.1.1 磁性矿物 | 第32页 |
4.1.2 磁化率 | 第32-33页 |
4.1.3 其他磁学指标介绍 | 第33-34页 |
4.2 柳林剖面岩石磁学结果 | 第34-38页 |
4.2.1 磁化率随温度变化曲线结果 | 第34-35页 |
4.2.2 等温剩磁获得曲线结果 | 第35页 |
4.2.3 磁滞特征 | 第35-36页 |
4.2.4 总结 | 第36-38页 |
第5章 磁性地层学及其构造和环境意义 | 第38-50页 |
5.1 磁性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介绍 | 第38页 |
5.2 特征剩磁获取与极性柱建立 | 第38-42页 |
5.2.1 特征剩磁获取 | 第38-41页 |
5.2.2 磁性地层序列建立 | 第41-42页 |
5.3 磁性地层结果及讨论 | 第42-50页 |
5.3.1 复兴剖面年代框架建立 | 第42-45页 |
5.3.2 复兴剖面砾石层构造和古气候意义 | 第45-46页 |
5.3.3 复兴剖面红粘土高沉积速率探讨 | 第46-48页 |
5.3.4 黄土高原东西部沉积起始差异探讨 | 第48-5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6.1 结论 | 第50-51页 |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