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3页 |
1.1.2 研究的缘起 | 第13-14页 |
1.2 研究的相关概念 | 第14-18页 |
1.2.1 旧城更新 | 第14-15页 |
1.2.2 公众参与 | 第15页 |
1.2.3 社区规划师 | 第15-16页 |
1.2.4 博弈 | 第16-17页 |
1.2.5 利益相关者 | 第17-18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1 公众参与的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8页 |
1.3.2 国内的研究概述 | 第18-19页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5 研究的方法与实践路线 | 第19-21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2 实践路线 | 第20-21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第2章 三种利益主体在旧城改造中的关系 | 第22-26页 |
2.1 利益主体的基本特征 | 第22-24页 |
2.1.1 私人利益 | 第22页 |
2.1.2 公众利益 | 第22-23页 |
2.1.3 政府利益 | 第23页 |
2.1.4 利益的协调过程 | 第23-24页 |
2.2 设计师角色的作用 | 第24-25页 |
2.2.1 设计师引导设计的必要性 | 第24-25页 |
2.3 公众提高生活质量的诉求与必要性 | 第25-26页 |
第3章 黄桷垭正街更新设计的概况 | 第26-34页 |
3.1 黄桷垭正街的现状概况 | 第26-30页 |
3.1.1 环境与历史概况 | 第26-28页 |
3.1.2 房屋现状的资源分析 | 第28-29页 |
3.1.3 黄桷垭正街的合理化发展机遇 | 第29-30页 |
3.1.4 黄桷垭居民生活方式的体现 | 第30页 |
3.2 黄桷垭正街更新实践中的矛盾 | 第30-34页 |
3.2.1 公房私房的不同待遇与原则规定 | 第30-31页 |
3.2.2 私人利益的极大化 | 第31页 |
3.2.3 公私房混合模式的矛盾 | 第31-32页 |
3.2.4 公共与个人的利益关系矛盾 | 第32页 |
3.2.5 施工中的安全格局问题 | 第32-34页 |
第4章 从博弈到平衡:黄桷垭正街更新实践中的设计历程 | 第34-48页 |
4.1 设计师参与的前期调研与判断 | 第34-36页 |
4.1.1 前期资料收集 | 第34页 |
4.1.2 前期入户调研的采集 | 第34-36页 |
4.1.3 调研的判断与总结 | 第36页 |
4.2 设计师参与博弈设计的解决方法 | 第36-43页 |
4.2.1 空间置换:最大化空间的利用率 | 第37-38页 |
4.2.2 空间共享:公共利益的保障 | 第38-39页 |
4.2.3 空间延续:山地退台立体化 | 第39-40页 |
4.2.4 空间细化:提供“菜单式”风貌方案 | 第40-43页 |
4.3 多方合作的平衡共识 | 第43-44页 |
4.3.1 居民与设计师的共识 | 第43-44页 |
4.3.2 邻里关系的塑造 | 第44页 |
4.4 建筑师参与实践的社会意义 | 第44-48页 |
4.4.1 多方共识的社会意义 | 第44-45页 |
4.4.2 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 第45-46页 |
4.4.3 为弱势群体实现利益提供公平的环境 | 第46-47页 |
4.4.4 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 第47-48页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第48-50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48页 |
5.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注释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附录1:黄桷垭正街私房重建明细表 | 第53-57页 |
附录2:在校期间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