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

从传统视觉特质出发的重庆山地建筑设计方法探索--以长江村社区活动中心为例

中文摘要第4-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的背景第10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12页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第11页
        1.2.2 选题的实践意义第11页
        1.2.3 研究目标第11-12页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12-13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2页
        1.3.2 主要创新点。第12-13页
        1.3.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第13页
    1.4 相关概念解读第13-15页
        1.4.1 视觉特质的相关论述第13-14页
        1.4.2 建筑美学第14-15页
    1.5 研究技术路线及框架第15-16页
    1.6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6-18页
第二章 传统建筑视觉特质运用案例分析第18-24页
    2.1 国内外传统视觉特质运用案例分析比较第18-23页
    2.2 方法归纳与总结第23-24页
第三章 重庆建筑视觉特质研究第24-44页
    3.1 重庆当前建筑视觉特质的现状第24页
    3.2 重庆当前建筑视觉特质的现状问题总结第24-28页
        3.2.1 传统风貌简单复制粘贴第25-26页
        3.2.2 地域性视觉美感缺失第26-27页
        3.2.3 传统意象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突第27-28页
    3.3 重庆传统山地建筑空间视觉特质类型分析第28-30页
        3.3.1 单体视觉形态特征第28-29页
        3.3.2 群体视觉视觉形态特征第29-30页
    3.4 视觉顶界面-屋顶的视觉形态特质第30-32页
        3.4.1 屋顶的基本视觉形态特质第30-31页
        3.4.2 檐部的视觉处理第31-32页
    3.5 视觉识别界面-建筑立面与细部第32-37页
        3.5.1 架构视觉特质第33-34页
        3.5.2 建筑颜色第34-35页
        3.5.3 建造材质第35页
        3.5.4 细节装点第35-37页
    3.6 视觉底界面-建筑接地形态特征第37-40页
        3.6.1 地表式第37-38页
        3.6.2 架空式第38-39页
        3.6.3 靠崖式第39页
        3.6.4 悬跨式第39-40页
    3.7 重庆传统山地建筑视觉特质的规律第40-43页
        3.7.1 从属和关键点第40页
        3.7.2 节奏和韵律第40-41页
        3.7.3 对比与协调第41-42页
        3.7.4 平衡与稳固第42页
        3.7.5 比率与尺度第42-43页
    3.8 运用方法归纳第43-44页
第四章 基于传统建筑视觉特质的当代建筑设计方法实践探索(以长江村社区活动中心为例)第44-64页
    4.1 实践项目概括第44-50页
    4.2 传统建筑视觉特质的形态提取第50-54页
        4.2.1 视觉符号的抽象变异第50-51页
        4.2.2 视觉界面的简化提炼第51-53页
        4.2.3 视觉细部的移植与拓展第53-54页
    4.3 材料与工艺的视觉互渗第54-59页
        4.3.1 材料组合第54-56页
        4.3.2 材料的二次肌理运用第56-57页
        4.3.3 匠人制造与设计师创造第57-59页
    4.4 传统意象的现代建筑空间重塑第59-64页
        4.4.1 视觉图底的开合与转换第59-61页
        4.4.2 空间视觉特质的继承与发展第61-62页
        4.4.3 与现代生活方式吻合的空间界面塑造第62-64页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第64-65页
致谢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7页
附录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空间的冲突与解决--旧城更新中设计师的角色与设计方法
下一篇:条形基础下水平—竖向格栅加筋地基承载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