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绪论 | 第12-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5-24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2.1.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2.1.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2.1.3 文献评述 | 第18页 |
2.2 区域海洋环境合作治理相关理论基础分析 | 第18-22页 |
2.2.1 治理理论 | 第18-20页 |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20页 |
2.2.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 第20-21页 |
2.2.4 文化认同理论 | 第21-22页 |
2.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2.3.1 东北亚 | 第22页 |
2.3.2 海洋环境合作治理 | 第22-24页 |
3.东北亚区域海洋环境合作治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24-31页 |
3.1 东北亚区域海洋环境合作治理现状 | 第24-27页 |
3.1.1 东北亚区域海洋环境状况 | 第24-26页 |
3.1.2 东北亚区域海洋环境合作治理体系 | 第26-27页 |
3.2 东北亚区域海洋环境合作治理的问题 | 第27-31页 |
3.2.1 东北亚区域海洋环境合作治理动力机制不足 | 第27-28页 |
3.2.2 东北亚区域海洋环境合作治理沟通障碍重重 | 第28-29页 |
3.2.3 东北亚区域海洋环境合作治理主体权威冲突 | 第29-31页 |
4.东北亚区域海洋环境合作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7页 |
4.1 东北亚区域地缘政治关系复杂 | 第31-32页 |
4.1.1 东北亚区域国家权力结构的调整引发权威冲突 | 第31-32页 |
4.1.2 东北亚区域制度结构发展缓慢影响海洋环境合作治理进程 | 第32页 |
4.1.3 东北亚区域观念结构破坏了合作互惠的国家关系 | 第32页 |
4.2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平台局限 | 第32-33页 |
4.2.1 东北亚区域国家经济依赖性低引发沟通障碍 | 第32-33页 |
4.2.2 不成熟的大图们江倡议难以协调权威冲突 | 第33页 |
4.3 东北亚区域国家文化认同度低 | 第33-35页 |
4.3.1 东北亚区域归属性认同低致使治理主体缺乏动力 | 第33-34页 |
4.3.2 东北亚区域回应性认同差导致治理主体无法实现有效沟通 | 第34页 |
4.3.3 东北亚区域功能性认同低导致治理主体消极参与 | 第34-35页 |
4.4 东北亚公民社会发展程度较低 | 第35-37页 |
4.4.1 东北亚区域政府受传统管理理念局限难以实现多元主体 | 第35页 |
4.4.2 东北亚区域政府与海洋环境社会组织的权威冲突不断 | 第35-37页 |
5.欧洲区域海洋环境合作治理经验借鉴 | 第37-44页 |
5.1 综合全面的制度化建设 | 第37-39页 |
5.1.1 波罗的海区域的海洋环境制度化建设 | 第37-38页 |
5.1.2 地中海区域的海洋环境制度化建设 | 第38-39页 |
5.2 欧盟充分发挥推进作用 | 第39-41页 |
5.2.1 欧盟建立了统一的海洋管理机制 | 第39-40页 |
5.2.2 欧盟建立海洋环境观测系统 | 第40-41页 |
5.3 培养国家间的文化认同 | 第41页 |
5.3.1 欧洲开展了成效显著的文化认同举措 | 第41页 |
5.3.2 欧洲文化认同推动区域海洋环境合作治理发展 | 第41页 |
5.4 非政府组织有效的参与 | 第41-44页 |
5.4.1 海洋学研究中心促进区域海洋环境合作治理发展 | 第42页 |
5.4.2 地中海海岸基金会推动区域海洋环境合作治理发展 | 第42-44页 |
6.完善东北亚区域海洋环境合作治理的对策 | 第44-49页 |
6.1 增强东北亚区域国家间政治互信 | 第44-45页 |
6.1.1 建立新型外交关系增进东北亚区域国家间沟通 | 第44页 |
6.1.2 加强东北亚区域海洋环境制度化建设 | 第44-45页 |
6.2 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交流 | 第45-46页 |
6.2.1 加强东北亚区域国家间的经济交流化解国家间沟通障碍 | 第45页 |
6.2.2 提升大图们江倡议协调国家间权威冲突的能力 | 第45-46页 |
6.3 提升东北亚区域国家文化认同度 | 第46-47页 |
6.3.1 增强东北亚区域归属性认同提升参与合作治理的积极性 | 第46页 |
6.3.2 增强东北亚区域回应性认同促进国家间有效沟通 | 第46页 |
6.3.3 增强东北亚区域功能性认同为国家参与合作治理增添动力 | 第46-47页 |
6.4 培育东北亚区域公民社会 | 第47-49页 |
6.4.1 加强自我管理为多元治理主体的实现奠定基础 | 第47页 |
6.4.2 发展科技型海洋环境社会组织协助政府积极参与治理 | 第47-48页 |
6.4.3 利用民间身份协调治理主体间利益冲突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