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3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1.3.1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2 企业竞争优势文献综述 | 第13页 |
1.3.3 海洋工程行业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及数据来源 | 第14页 |
1.6 本文的贡献 | 第14-15页 |
1.7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我国海洋工程制造业相关分析 | 第16-23页 |
2.1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内发展环境 | 第16-19页 |
2.1.1 政治环境分析 | 第17-18页 |
2.1.2 经济环境分析 | 第18页 |
2.1.3 社会环境分析 | 第18-19页 |
2.1.4 技术环境分析 | 第19页 |
2.2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2.2.1 我国海工行业现状 | 第19-20页 |
2.2.2 我国海工产业发展特点 | 第20页 |
2.3 我国海工行业主要国际竞争对手分析 | 第20-23页 |
2.3.1 欧美企业分析 | 第20-21页 |
2.3.2 韩国企业分析 | 第21页 |
2.3.3 新加坡企业分析 | 第21-23页 |
第3章 国内海工制造业在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 第23-36页 |
3.1 我国海工制造业的出口结构 | 第23-28页 |
3.1.1 我国的海工装备产品的出口份额 | 第23-26页 |
3.1.2 我国海工产品的出口结构 | 第26-27页 |
3.1.3 我国出口的主要日标国家(地区) | 第27页 |
3.1.4 出口贡献率研究 | 第27-28页 |
3.2 中国海工制造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 第28-33页 |
3.2.1 拖轮及顶推船的RCA指数 | 第29-30页 |
3.2.2 挖泥船的RCA指数 | 第30-32页 |
3.2.3 浮式或半潜式钻井平台或生产平台的RCA指数 | 第32-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6页 |
第4章 我国海洋工程行业总产值的统计分析 | 第36-39页 |
4.1 模型构建 | 第36-38页 |
4.1.1 数据描述 | 第36页 |
4.1.2 模型一 | 第36-37页 |
4.1.3 模型二 | 第37-38页 |
4.2 统计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页 |
4.2.1 模型一统计结果分析 | 第38页 |
4.2.2 模型二统计结果分析 | 第38页 |
4.3 统计结果总结 | 第38-39页 |
第5章 国内海工企业案例分析 | 第39-62页 |
5.1 引言 | 第39页 |
5.2 案例的选择 | 第39页 |
5.3 A组企业市场表现及主要影响因素SWOT分析 | 第39-46页 |
5.3.1 A组企业员工结构 | 第40-42页 |
5.3.2 A组企业科研经费支出情况 | 第42-43页 |
5.3.3 A组企业专利获取情况 | 第43-44页 |
5.3.4 A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 第44-45页 |
5.3.5 A组企业策略SWOT分析及案例总结 | 第45-46页 |
5.4 B组企业市场表现及主要影响因素SWOT分析 | 第46-53页 |
5.4.1 B组企业员工人才结构 | 第47-49页 |
5.4.2 B组企业科研经费支出情况 | 第49-50页 |
5.4.3 B组企业获取专利情况 | 第50-51页 |
5.4.4 B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 第51-52页 |
5.4.5 B组企业策略SWOT分析及案例总结 | 第52-53页 |
5.5 c组企业市场表现及主要影响因素swot分析 | 第53-59页 |
5.5.1 C组企业员工人才结构 | 第54-55页 |
5.5.2 C组企业科研经费支出情况 | 第55-57页 |
5.5.3 C组企业获取专利情况 | 第57页 |
5.5.4 C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 第57-58页 |
5.5.5 C组企业策略SWOT分析及案例总结 | 第58-59页 |
5.6 研究结论 | 第59-62页 |
第6章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的提升方法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