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蜘蛛毒素的研究进展 | 第17-47页 |
1.1 蜘蛛毒腺的结构和分泌 | 第18-19页 |
1.2 蜘蛛毒液成份 | 第19-21页 |
1.3 蜘蛛毒素分类 | 第21-25页 |
1.4 蜘蛛多肽毒素的空间结构 | 第25-28页 |
1.5 蜘蛛多肽毒素的基因克隆 | 第28-31页 |
1.5.1 构建cDNA文库 | 第28-30页 |
1.5.2 PCR方法 | 第30页 |
1.5.3 RACE方法 | 第30-31页 |
1.6 蜘蛛多肽毒素的表达 | 第31-37页 |
1.6.1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 | 第32-35页 |
1.6.2 酵母表达系统 | 第35-37页 |
1.7 蜘蛛多肽毒素的功能研究和利用 | 第37-47页 |
1.7.1 心脑血管、神经系统 | 第38-41页 |
1.7.2 蛋白酶抑制作用 | 第41-42页 |
1.7.3 镇痛作用 | 第42-43页 |
1.7.4 抗癌 | 第43页 |
1.7.5 抗菌 | 第43-44页 |
1.7.6 抗虫、抗疟疾 | 第44-45页 |
1.7.7 其他作用 | 第45-47页 |
第二章 斑络新妇蛛多肽毒素分子多样性研究 | 第47-111页 |
2.1 前言 | 第47-50页 |
2.2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50-54页 |
2.2.1 组织样品 | 第50页 |
2.2.2 质粒和菌株 | 第50-51页 |
2.2.3 RNA提取试剂 | 第51页 |
2.2.4 缓冲液 | 第51-52页 |
2.2.5 培养基 | 第52-53页 |
2.2.6 试剂和酶 | 第53页 |
2.2.7 其它溶液 | 第53-54页 |
2.2.8 提取RNA的实验用品 | 第54页 |
2.3 方法 | 第54-67页 |
2.3.1 分离蜘蛛的毒腺 | 第54-55页 |
2.3.2 蜘蛛毒腺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55-56页 |
2.3.3 斑络新妇蜘蛛毒腺cDNA的合成 | 第56-59页 |
2.3.4 双链cDNA与载体的连接 | 第59-60页 |
2.3.5 斑络新妇蜘蛛cDNA文库的电转化 | 第60-61页 |
2.3.6 质粒文库的扩增和保存 | 第61页 |
2.3.7 PCR鉴定转化子 | 第61-62页 |
2.3.8 DNA测序 | 第62页 |
2.3.9 cDNA文库的表达序列标签(EST)分析 | 第62-67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67-93页 |
2.4.1 斑络新妇蜘蛛毒腺总RNA的提取 | 第67-68页 |
2.4.2 长距离PCR法扩增斑络新妇cDNA第二链扩增条件的优化 | 第68-69页 |
2.4.3 斑络新妇蜘蛛毒腺cDNA的合成 | 第69-72页 |
2.4.4 斑络新妇蜘蛛毒腺cDNA文库的构建和鉴定 | 第72-74页 |
2.4.5 斑络新妇蜘蛛毒腺cDNA文库的序列测定和整体分析 | 第74-77页 |
2.4.6 斑络新妇蜘蛛毒腺文库中的毒素功能基因 | 第77-93页 |
2.5 讨论 | 第93-111页 |
2.5.1 斑络新妇蜘蛛毒腺文库中的非毒素功能基因的注释 | 第98-102页 |
2.5.2 转录组研究蜘蛛毒素分子多样性 | 第102-104页 |
2.5.3 参与毒素翻译的表达序列标签 | 第104页 |
2.5.4 与转录调节相关的表达序列标签 | 第104-105页 |
2.5.5 与毒素折叠相关的表达序列标签 | 第105-107页 |
2.5.6 与转运有关的表达序列标签 | 第107页 |
2.5.7 与蛋白泛素化有关的表达序列标签 | 第107-108页 |
2.5.8 与蛋白翻译后糖基化和磷酸化修饰有关的表达序列标签 | 第108页 |
2.5.9 与蛋白水解作用相关的表达序列标签 | 第108-109页 |
2.5.10 与信号传导相关的表达序列标签 | 第109页 |
2.5.11 与能量代谢有关的表达序列标签 | 第109-111页 |
第三章 酵母双杂交方法从虎纹捕鸟蛛毒腺中筛选ASICS相互作用蛋白质 | 第111-139页 |
3.1 前言 | 第111-11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113-120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113-116页 |
3.2.2 溶液配制 | 第116页 |
3.2.3 主要仪器 | 第116-117页 |
3.2.4 方法 | 第117-12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120-136页 |
3.3.1 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结果 | 第120-124页 |
3.3.2 载体构建 | 第124-125页 |
3.3.3 诱饵蛋白的自主转录激活活性检测 | 第125-128页 |
3.3.4 虎纹捕鸟蛛毒腺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AD文库)的构建基本过程 | 第128-129页 |
3.3.5 流程图(图6-3) | 第129-131页 |
3.3.6 酵母双杂交方法从虎纹捕鸟蛛毒腺中筛选ASICS相互作用蛋白质 | 第131-132页 |
3.3.7 自激活实验 | 第132-133页 |
3.3.8 Bait构建构建在pGBKT7质粒上 | 第133-136页 |
3.3.9 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 | 第136页 |
3.3.10 筛选结果 | 第136页 |
3.4 讨论 | 第136-139页 |
第四章 抗疟原虫活性多肽JZTX-58的真核表达及分离纯化 | 第139-159页 |
4.1 前言 | 第139-144页 |
4.1.1 疟原虫 | 第139页 |
4.1.2 蜘蛛毒素 | 第139-142页 |
4.1.3 蜘蛛毒素的应用研究 | 第142-143页 |
4.1.4 蜘蛛多肽毒素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意义 | 第143-144页 |
4.2 材料及设备 | 第144-147页 |
4.2.1 敬钊缨毛蛛毒素58的真核表达 | 第144页 |
4.2.2 真核表达质粒与菌株 | 第144-145页 |
4.2.3 试剂及其他材料 | 第145-147页 |
4.3 实验部分 | 第147-155页 |
4.3.1 实验目的 | 第147页 |
4.3.2 实验原理 | 第147-153页 |
4.3.3 实验过程 | 第153-155页 |
4.4 结果和分析 | 第155-157页 |
4.4.1 JZTX-58的分离纯化结果 | 第155-156页 |
4.4.2 JZTX-58的质谱鉴定 | 第156-157页 |
4.5 讨论 | 第157-159页 |
主要研究结果与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159-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82页 |
缩写表 | 第182-184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184-185页 |
致谢 | 第185-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