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泡沫病毒概述 | 第15-27页 |
1.1.1 泡沫病毒的形态特征 | 第16页 |
1.1.2 泡沫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转录 | 第16-18页 |
1.1.3 泡沫病毒的复制策略 | 第18-19页 |
1.1.4 泡沫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 | 第19-27页 |
1.2 泡沫病毒载体的应用 | 第27-28页 |
1.3 本实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8-29页 |
第2章 PFV IN、LP和Tas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9-3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2.2.1 二级结构预测 | 第29页 |
2.2.2 单参数预测 | 第29-30页 |
2.2.3 B细胞抗原表位的确定 | 第30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0-35页 |
2.3.1 IN抗原表位分析 | 第30-32页 |
2.3.2 LP抗原表位分析 | 第32-33页 |
2.3.3 Tas抗原表位分析 | 第33-35页 |
2.4 讨论 | 第35-37页 |
第3章 PFV IN、LP和Tas蛋白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7-53页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7-39页 |
3.1.1 菌株与质粒 | 第37页 |
3.1.2 试剂与试剂盒 | 第37-38页 |
3.1.3 溶液配制 | 第38-39页 |
3.1.4 实验仪器 | 第3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9-47页 |
3.2.1 质粒的提取 | 第39-40页 |
3.2.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40页 |
3.2.3 目的片段的扩增 | 第40-41页 |
3.2.4 目的片段的胶回收 | 第41页 |
3.2.5 目的片段与表达载体的酶切、连接 | 第41-44页 |
3.2.6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_2法) | 第44页 |
3.2.7 重组质粒的转化、筛选及测序 | 第44-47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7-50页 |
3.3.1 质粒的提取 | 第47-48页 |
3.3.2 目的片段PCR及电泳结果 | 第48页 |
3.3.3 目的片段与表达载体的酶切 | 第48-49页 |
3.3.4 重组质粒的转化及筛选 | 第49-50页 |
3.4 讨论 | 第50-53页 |
第4章 PFV IN、LP和Tas蛋白的表达及可溶性分析 | 第53-73页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3-55页 |
4.1.1 菌株与质粒 | 第53页 |
4.1.2 试剂与试剂盒 | 第53页 |
4.1.3 溶液配制 | 第53-55页 |
4.1.4 实验仪器 | 第5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5-60页 |
4.2.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TSS法) | 第55页 |
4.2.2 表达载体的转化 | 第55-57页 |
4.2.3 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57页 |
4.2.4 目的蛋白的电泳检测 | 第57-58页 |
4.2.5 目的蛋白的可溶性分析 | 第58-59页 |
4.2.6 目的蛋白诱导条件的优化 | 第59-60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60-70页 |
4.3.1 目的蛋白的电泳检测 | 第60-62页 |
4.3.2 融合蛋白的可溶性分析 | 第62-63页 |
4.3.3 融合蛋白诱导条件的优化 | 第63-70页 |
4.4 讨论 | 第70-73页 |
4.4.1 多种表达宿主菌的分析及选择 | 第70-71页 |
4.4.2 融合蛋白的可溶性分析 | 第71-73页 |
第5章 PFV全病毒粒子的浓缩 | 第73-81页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73-75页 |
5.1.1 病毒与细胞 | 第73页 |
5.1.2 试剂与试剂盒 | 第73页 |
5.1.3 溶液配制 | 第73-74页 |
5.1.4 实验仪器 | 第74-75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75-77页 |
5.2.1 BHK-21 cell的复苏 | 第75页 |
5.2.2 BHK-21 cell的传代培养 | 第75-76页 |
5.2.3 PFV感染BHK-21 cell | 第76页 |
5.2.4 PFV全病毒粒子的浓缩及检测 | 第76-77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77-78页 |
5.3.1 合胞体观察 | 第77-78页 |
5.3.2 病毒粒子核酸水平的检测 | 第78页 |
5.4 讨论 | 第78-81页 |
第6章 PFV全病毒粒子及IN、LP、Tas蛋白抗血清的制备 | 第81-97页 |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81-84页 |
6.1.1 实验动物 | 第81页 |
6.1.2 试剂与试剂盒 | 第81页 |
6.1.3 溶液配制 | 第81-83页 |
6.1.4 实验仪器 | 第83-84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84-90页 |
6.2.1 IN、LP、Tas融合蛋白的免疫 | 第84-85页 |
6.2.2 全病毒粒子PFV的免疫 | 第85页 |
6.2.3 间接ELISA对抗血清效价的检测 | 第85-88页 |
6.2.4 Western Blot对抗血清特异性的检测 | 第88-89页 |
6.2.5 抗血清的纯化 | 第89-90页 |
6.3 实验结果 | 第90-94页 |
6.3.1 间接ELISA对抗血清效价的检测 | 第90-93页 |
6.3.2 Western Blot对抗血清特异性的检测 | 第93-94页 |
6.3.3 抗血清的纯化 | 第94页 |
6.4 讨论 | 第94-97页 |
第7章 抗血清的初步应用 | 第97-103页 |
7.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97-98页 |
7.1.1 病毒、质粒与细胞 | 第97页 |
7.1.2 试剂与试剂盒 | 第97页 |
7.1.3 溶液配制 | 第97-98页 |
7.1.4 实验仪器 | 第98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98-100页 |
7.2.1 感染PFV后细胞中的病毒蛋白检测 | 第98-99页 |
7.2.2 转染真核表达载体后细胞中的病毒蛋白检测 | 第99-100页 |
7.3 实验结果 | 第100-102页 |
7.3.1 感染PFV后细胞中的病毒蛋白检测 | 第100-101页 |
7.3.2 转染真核表达载体后细胞中的病毒蛋白检测 | 第101-102页 |
7.4 讨论 | 第102-103页 |
第8章 结论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