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主手机器人工作空间优化和运动精度标定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4页
    1.2 遥操作主手的研究现状第14-20页
        1.2.1 遥操作主手的主从系统第14-17页
        1.2.2 遥操作主手机器人工作空间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3 遥操作机器人标定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0页
    1.3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20-21页
        1.3.1 选题的背景第20页
        1.3.2 选题的目的第20-21页
            1.3.2.1 运动空间优化的目的第20页
            1.3.2.2 运动学标定的目的第20-21页
        1.3.3 选题的意义第21页
            1.3.3.1 运动空间优化的意义第21页
            1.3.3.2 运动学标定的意义第21页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1-24页
第二章 主手的构型方案与运动学分析第24-38页
    2.1 主手的构型与自由度选择第24-26页
    2.2 并联机构的运动学分析第26-32页
        2.2.1 并联机构的运动学逆解第28-29页
        2.2.2 并联机构的运动学正解第29-31页
        2.2.3 并联机构的雅克比矩阵第31-32页
    2.3 串联机构的运动学分析第32-36页
        2.3.1 串联机构的运动学正解第33-34页
        2.3.2 串联机构的运动学逆解第34-35页
        2.3.3 串联机构的雅克比矩阵第35-36页
    2.4 整体运动学分析第36-37页
    2.5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主手工作空间优化设计第38-54页
    3.1 工作空间简介第38-39页
    3.2 影响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的因素第39-40页
        3.2.1 电机旋转角度约束第39页
        3.2.2 运动副转角约束第39-40页
        3.2.3 力反馈的约束第40页
        3.2.4 逆解夹角的限制第40页
    3.3 并联机构运动空间的求解第40-41页
    3.4 搜索法求解第41-45页
        3.4.1 并联机构整体工作空间第42-44页
        3.4.2 并联机构力反馈第44-45页
    3.5 Delta并联机构的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第45-47页
        3.5.1 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第45-47页
            3.5.1.1 设计变量的选取第45-46页
            3.5.1.2 目标函数第46-47页
            3.5.1.3 约束条件第47页
    3.6 遗传算法的介绍第47-49页
    3.7 优化结果的分析第49-53页
        3.7.1 末端输出力优化状况第50-51页
        3.7.2 工作空间优化状况第51-52页
        3.7.3 优化前后运动空间边界值分析第52-53页
    3.8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并联机构运动学标定误差分析第54-62页
    4.1 Delta并联机器人的误差来源第55-56页
    4.2 基于矢量链法的Delta并联机构的误差分析第56-60页
        4.2.1 建模与误差源分析第56-58页
        4.2.2 全参数误差映射模型第58-59页
        4.2.3 误差源分离第59-60页
            4.2.3.1 姿态误差分析第59-60页
            4.2.3.2 位置误差分析第60页
    4.3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五章 遥操作主手机器人标定技术研究第62-78页
    5.1 24项几何参数误差标定建模第62-63页
    5.2 建立标定坐标系第63-67页
        5.2.1 24项参数位置逆解第63-64页
        5.2.2 24项参数位置正解第64-65页
        5.2.3 24项参数误差映射模型第65-67页
    5.3 18项参数误差模型第67-69页
        5.3.1 18项参数误差求解第68-69页
    5.4 参数辨识模型第69-70页
    5.5 误差补偿第70-71页
    5.6 18项参数误差测量及计算方案第71-76页
        5.6.1 18项参数误差结果分析第72-73页
        5.6.2 实验结果分析第73-76页
    5.7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6.1 结论第78页
    6.2 展望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作者简介第84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4-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沙湿地公园规划分析
下一篇:基于建构视角下的高校旧建筑更新再利用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