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表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7页 |
1.1 引言 | 第15-18页 |
1.2 GDI汽油机微粒排放物理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18-28页 |
1.2.1 微粒粒径分布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2 微粒质量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2.3 微观结构特性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2.4 基本粒子聚合模拟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1.3 GDI汽油机起动微粒排放化学特性研究现状 | 第28-33页 |
1.3.1 微粒元素分析 | 第28-31页 |
1.3.2 成分分析 | 第31-33页 |
1.4 GDI汽油机微粒排放生成机理及研究现状 | 第33-35页 |
1.5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35-37页 |
第2章 实验系统及分析方法 | 第37-59页 |
2.1 概述 | 第37-38页 |
2.2 实验样机及燃油 | 第38-40页 |
2.3 微粒采集及分析系统 | 第40-46页 |
2.3.1 稀释比计算 | 第40-42页 |
2.3.2 稀释系统 | 第42页 |
2.3.3 EEPS3090 | 第42-43页 |
2.3.4 MEXA-7100 | 第43-44页 |
2.3.5 DMS500 | 第44-45页 |
2.3.6 冷却水控温系统 | 第45-46页 |
2.3.7 实验方法 | 第46页 |
2.4 微粒TEM采样及分析平台 | 第46-49页 |
2.4.1 微粒TEM采样 | 第46-48页 |
2.4.2 微粒形貌分析 | 第48页 |
2.4.3 微粒元素分析 | 第48-49页 |
2.4.4 实验及分析方法 | 第49页 |
2.5 SOF萃取及PAHs分析系统 | 第49-58页 |
2.5.1 袋式采样系统 | 第49-50页 |
2.5.2 PAHs萃取方法 | 第50页 |
2.5.3 分析仪器 | 第50-52页 |
2.5.4 十六种PAHs样品标定 | 第52-57页 |
2.5.5 误差分析 | 第57-5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3章 GDI汽油机起动阶段微粒排放物理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59-75页 |
3.1 冷却水温度对起动工况微粒排放的影响 | 第59-62页 |
3.1.1 采样过程燃烧数据重复性分析 | 第59-61页 |
3.1.2 微粒粒径分布 | 第61-62页 |
3.1.3 微粒数量浓度变化历程 | 第62页 |
3.2 掺氧燃料对起动阶段微粒排放的影响 | 第62-67页 |
3.2.1 掺混E10、E20起动阶段微粒粒径分布及数量浓度变化 | 第62-65页 |
3.2.2 掺混M5、M15起动阶段微粒粒径分布及数量浓度变化 | 第65-67页 |
3.3 喷油时刻及点火时刻对怠速工况微粒排放的影响 | 第67-70页 |
3.4 过量空气系数及转速对怠速工况微粒排放的影响 | 第70-72页 |
3.5 称重法测量起动阶段排放微粒质量变化规律 | 第72-7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4章 GDI汽油机起动阶段微粒化学特性分析 | 第75-87页 |
4.1 微粒元素分析 | 第75-78页 |
4.2 微粒SOF中碳数测量 | 第78-80页 |
4.3 微粒PAHs变化规律 | 第80-84页 |
4.3.1 纯汽油起动阶段PAHs的变化规律 | 第80-82页 |
4.3.2 掺混不同含氧燃料下起动阶段PAHs与纯汽油定量分析对比 | 第82-84页 |
4.4 PAHs致癌毒性评估 | 第84-8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5章 GDI汽油机起动阶段微粒微观特性分析 | 第87-111页 |
5.1 起动阶段微粒外貌 | 第87-90页 |
5.2 基本粒子粒径分布 | 第90-94页 |
5.2.1 TEM图像基本粒子自动识别算法 | 第90-92页 |
5.2.2 基本粒子粒径分布分析 | 第92-94页 |
5.3 分形特性分析 | 第94-101页 |
5.3.1 分形理论 | 第94页 |
5.3.2 盒维数法 | 第94-96页 |
5.3.3 分布函数法 | 第96-97页 |
5.3.4 回转半径法 | 第97-98页 |
5.3.5 起动工况下微粒TEM图像分形特征分析 | 第98-99页 |
5.3.6 微粒分形特性对粒径测量的影响 | 第99-101页 |
5.4 微粒有效密度 | 第101-103页 |
5.4.1 有效密度定义 | 第101-102页 |
5.4.2 微粒有效密度计算方法 | 第102-103页 |
5.5 纯碳粉微粒实验及实时排放质量计算 | 第103-107页 |
5.5.1 实验方案 | 第103-104页 |
5.5.2 不同粒径下碳粉微粒分形维数及质量研究 | 第104-105页 |
5.5.3 碳粉微粒粒径分布及质量计算 | 第105-107页 |
5.6 起动阶段微粒实时排放质量计算及分析 | 第107-10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6章 微粒聚合过程模型建立及模拟分析 | 第111-143页 |
6.1 概述 | 第111页 |
6.2 基本粒子运动模型的建立 | 第111-115页 |
6.3 基本粒子团聚模型的建立 | 第115-122页 |
6.3.1 DLA团聚模型 | 第115-117页 |
6.3.2 DLCA团聚模型 | 第117-121页 |
6.3.3 非均一粒径粒子碰撞 | 第121页 |
6.3.4 不同重合系数的粒子碰撞 | 第121-122页 |
6.4 模拟空间计算 | 第122-123页 |
6.5 模拟结果及分形分析 | 第123-138页 |
6.5.1 均一粒径模拟结果 | 第123-129页 |
6.5.2 非均一粒径模拟结果 | 第129-133页 |
6.5.3 模拟团聚体分形特征分析 | 第133-138页 |
6.6 不同旋转角度二维投影分形分析 | 第138-141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41-143页 |
第7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 第143-149页 |
7.1 研究内容总结 | 第143-146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46-147页 |
7.3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47-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61页 |
作者及成果简介 | 第161-162页 |
致谢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