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研究--以苏州东山镇为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1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背景第12-13页
        1.1.2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评估的现状第13页
        1.1.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保护转变探索第13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14页
        1.2.2 研究意义第14页
    1.3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5-16页
        1.4.1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2 技术路线第16页
    1.5 本章小结第16-17页
第二章 概念解析及相关理论研究第17-24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7-18页
        2.1.1 历史文化名镇第17页
        2.1.2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第17页
        2.1.3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第17-18页
    2.2 城市规划评估理论发展第18-21页
        2.2.1 国内外规划评估理论发展历程第18-19页
        2.2.2 国外城市规划评估理论第19-20页
        2.2.3 国内规划评估理论主要观点总结第20-21页
    2.3 城市规划评估方法研究第21-22页
    2.4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评估相关研究第22-23页
    2.5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实施效果评估体系构建第24-63页
    3.1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评估现状第24-27页
        3.1.1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现状第24-25页
        3.1.2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实施效果评估重点第25-27页
    3.2 评估体系构建目的和原则第27-29页
        3.2.1 保护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的目的第27-28页
        3.2.2 保护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的原则第28-29页
    3.3 评估指标选取和评分策略第29-31页
        3.3.1 评估指标选取策略第29-30页
        3.3.2 评估指标评分策略第30-31页
    3.4 评估内容及评估指标维度确定第31-41页
        3.4.1 评估指标筛选第31-33页
        3.4.2 指标梳理分类第33-37页
        3.4.3 评估权重确定第37-41页
    3.5 评估指标的解释与评估标准第41-58页
        3.5.1 物质空间评估指标第41-49页
        3.5.2 非物质文化保护指标第49-52页
        3.5.3 建设控制指标第52-55页
        3.5.4 社会发展与文化旅游指标第55-57页
        3.5.5 规划实施政策指标第57-58页
    3.6 历史文化名镇评估方法第58-62页
        3.6.1 评估方法梳理与选取第58-61页
        3.6.2 评估执行工作与策略第61-62页
    3.7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四章 东山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概况第63-71页
    4.1 东山历史文化名镇概况第63-67页
        4.1.1 东山镇历史脉络梳理第63-65页
        4.1.2 东山镇保护内容梳理第65-67页
    4.2 东山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解读第67-71页
        4.2.1 东山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编制背景第67-68页
        4.2.2 东山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内容解读第68-71页
第五章 东山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研究第71-105页
    5.1 评估对象和内容第71-75页
        5.1.1 历史镇区和保护区范围第71-72页
        5.1.2 保护规划实施效果评估内容第72-75页
    5.2 维度一物质空间实施效果评估第75-85页
        5.2.1 整体保护—镇域整体格局与风貌特色第76-77页
        5.2.2 整体保护—镇区整体格局与风貌特色第77-79页
        5.2.3 整体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保护第79-80页
        5.2.4 要素保护—重要开敞空间与绿化景观第80-82页
        5.2.5 要素保护—文物古迹与历史建筑保护第82-84页
        5.2.6 要素保护—其他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第84-85页
    5.3 维度二非物质文化保护评估第85-89页
    5.4 维度三建设控制评估第89-93页
        5.4.1 用地布局规划调整评估第89-90页
        5.4.2 交通与市政设施评估第90-92页
        5.4.3 高度,视廊和界面控制第92-93页
    5.5 维度四社会发展与文化旅游第93-96页
        5.5.1 人口与社会生活评估第93-94页
        5.5.2 旅游规划与管理评估第94-96页
    5.6 维度五规划实施政策第96-98页
        5.6.1 管理政策第96-97页
        5.6.2 经济政策第97页
        5.6.3 传统产业扶持政策第97-98页
        5.6.4 动迁安置政策第98页
    5.7 评估结果第98-104页
        5.7.1 评估结果及问题第102-103页
        5.7.2 评估反馈及建议第103-104页
    5.8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5-108页
    6.1 研究结论第105页
    6.2 论文的不足第105-106页
    6.3 研究展望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1页
图表目录第111-114页
致谢第114-115页
作者简历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ZT综合楼施工成本控制研究
下一篇:水压试验基坑支护结构数值模拟与施工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