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施工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1.1.1 国外施工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9页 |
1.1.2 国内施工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1.2 施工控制的必要性 | 第10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第二章 (48+88+48)m连续梁施工方案研究 | 第12-24页 |
2.1 梁体施工方案介绍 | 第12页 |
2.2 零号段现浇支架设计 | 第12-20页 |
2.2.1 零号段现浇支架概况 | 第12-13页 |
2.2.2 零号段现浇支架计算参数 | 第13页 |
2.2.3 零号段荷载区域计算 | 第13-16页 |
2.2.4 零号段支架结构有限元分析 | 第16-20页 |
2.3 临时锚固设计 | 第20-22页 |
2.3.1 临时支座承压计算 | 第20页 |
2.3.2 临时锚固倾覆计算 | 第20-22页 |
2.3.3 螺纹钢筋抗拔力计算 | 第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48+88+48)m连续梁结构仿真 | 第24-41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4页 |
3.2 连续梁结构模型计算 | 第24-27页 |
3.2.1 计算参数的取值 | 第24-25页 |
3.2.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5-27页 |
3.3 连续梁结构有限元分析 | 第27-40页 |
3.3.1 连续梁关键施工阶段应力及挠度 | 第27-34页 |
3.3.2 连续梁关键控制截面理论应力 | 第34-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48+88+48)m连续梁线形影响因素研究 | 第41-62页 |
4.1 混凝土容重的影响 | 第41-43页 |
4.2 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43-45页 |
4.3 主墩支座沉降的影响 | 第45-46页 |
4.4 预应力损失的影响 | 第46-51页 |
4.4.1 孔道摩阻系数的影响 | 第47-48页 |
4.4.2 孔道偏差系数的影响 | 第48-50页 |
4.4.3 锚下张拉力的影响 | 第50-51页 |
4.5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 | 第51-57页 |
4.5.1 收缩徐变时间的影响 | 第52-53页 |
4.5.2 相对湿度的影响 | 第53-55页 |
4.5.3 加载龄期的影响 | 第55-57页 |
4.6 温度效应的影响 | 第57-60页 |
4.6.1 季节温差的影响 | 第57-59页 |
4.6.2 日照温差的影响 | 第59-6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48+88+48)m连续梁施工控制实践 | 第62-80页 |
5.1 施工控制的目的及内容 | 第62页 |
5.1.1 施工控制的目的 | 第62页 |
5.1.2 施工控制的内容 | 第62页 |
5.2 梁体应力控制 | 第62-71页 |
5.2.1 应力测量设备的选用 | 第62-63页 |
5.2.2 应力测点布置 | 第63-64页 |
5.2.3 应力控制结果分析 | 第64-71页 |
5.3 梁体线形控制 | 第71-78页 |
5.3.1 观测点布置 | 第71-72页 |
5.3.2 挂篮变形值的计算 | 第72页 |
5.3.3 立模标高的计算 | 第72-74页 |
5.3.4 最大悬臂阶段主梁线形控制结果分析 | 第74-76页 |
5.3.5 成桥后主梁线形控制结果分析 | 第76-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6.2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