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研究背景、现状和意义 | 第13-17页 |
1.2.1 移动通信系统发展过程 | 第13-14页 |
1.2.2 绿色通信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3 绿色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发展趋势 | 第17-18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安排 | 第18-19页 |
第2章 5G中的超密集网络技术 | 第19-27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5G概述 | 第19-21页 |
2.2.1 5G标准化展望过程 | 第19-20页 |
2.2.2 5G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 第20-21页 |
2.3 超密集网络概述 | 第21-24页 |
2.3.1 超密集网络结构 | 第21-23页 |
2.3.2 超密集网络中的常用的性能度量 | 第23页 |
2.3.3 超密集网络面临的挑战 | 第23-24页 |
2.4 基站休眠算法 | 第24-26页 |
2.4.1 基站休眠算法概述 | 第24-25页 |
2.4.2 集中式基站休眠算法 | 第25页 |
2.4.3 分布式基站休眠算法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超密集网络中的D2D通信技术 | 第27-33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D2D通信概述 | 第27-30页 |
3.2.1 D2D通信网络模型 | 第27-28页 |
3.2.2 D2D通信过程 | 第28-30页 |
3.3 D2D中继通信技术 | 第30-32页 |
3.3.1 D2D中继网络结构 | 第30-31页 |
3.3.2 D2D中继工作模式 | 第31页 |
3.3.3 D2D中继选择方法 | 第31-32页 |
3.3.4 D2D中继通信的优势 | 第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超密集网络中基于非邻区关系分簇的集中式基站休眠算法 | 第33-45页 |
4.1 引言 | 第33页 |
4.2 系统模型 | 第33-36页 |
4.2.1 网络架构 | 第33-34页 |
4.2.2 网络业务流量模型 | 第34-35页 |
4.2.3 网络接入和能效模型 | 第35-36页 |
4.3 基于非邻区关系分簇的集中式基站休眠算法 | 第36-40页 |
4.3.1 基于非邻区关系的分簇算法 | 第37-38页 |
4.3.2 基于簇内判决机制的休眠算法 | 第38-40页 |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40-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超密集网络中用户终端基于D2D中继的节能转移路径选择算法 | 第45-59页 |
5.1 引言 | 第45页 |
5.2 系统模型 | 第45-48页 |
5.2.1 用户终端转移路径系统模型 | 第45-46页 |
5.2.2 中继链路最小SINR约束条件 | 第46-48页 |
5.3 用户终端转移路径选择算法 | 第48-55页 |
5.3.1 用户终端基于D2D中继的节能转移路径选择算法 | 第48-51页 |
5.3.2 用户终端基于D2D中继的节能转移路径选择算法流程图 | 第51-55页 |
5.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5-5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详细摘要 | 第68-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