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11-14页 |
1.2.1 DNA分析标记技术 | 第11-13页 |
1.2.2 亲本选配 | 第13页 |
1.2.3 群体类型的选择 | 第13-14页 |
1.3 QTL研究进展 | 第14-22页 |
1.3.1 QTL定位原理 | 第14页 |
1.3.2 QTL定位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1.3.3 QTL定位分析方法 | 第14-15页 |
1.3.4 大豆荚数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15-22页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2.1 遗传群体的构建 | 第23页 |
2.2 田间试验设计与记录 | 第23-24页 |
2.2.1 田间试验设计 | 第23-24页 |
2.2.2 性状调查及数据记录 | 第24页 |
2.3 SSR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4页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第24-26页 |
2.4.1 数据统计工具及软件 | 第24-25页 |
2.4.2 表型数据相关分析 | 第25页 |
2.4.3 QTL的定位 | 第25-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3页 |
3.1 表型数据分析 | 第26-28页 |
3.2 SSR连锁图谱 | 第28-29页 |
3.3 QTL定位分析 | 第29-33页 |
3.3.1 一粒荚荚数QTL | 第29-30页 |
3.3.2 二粒荚荚数QTL | 第30-31页 |
3.3.3 三粒荚荚数QTL | 第31页 |
3.3.4 四粒荚荚数QTL | 第31-33页 |
4 讨论 | 第33-36页 |
4.1 关联重组自交系群体优势 | 第33页 |
4.2 根据垂直空间对荚数进行分析的优势 | 第33页 |
4.3 用于分子育种的QTL等位基因鉴定 | 第33-34页 |
4.4 QTL结果的验证 | 第34-36页 |
4.4.1 与前人研究结果的对比 | 第34-35页 |
4.4.2 RIL3613与RIL6013研究结果的对比 | 第35-36页 |
5 结论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4页 |
附录A | 第44-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