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22页 |
1.1 花色苷与原花色素的合成及功能 | 第12-15页 |
1.2 花色苷和原花色素的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1 花色苷的提取方法 | 第15页 |
1.2.2 原花色素的提取方法 | 第15-16页 |
1.3 水稻花色苷和原花色素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1 水稻花色苷含量和原花色素含量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1.3.2 水稻花色苷含量和原花色素含量的遗传规律 | 第17页 |
1.3.3 水稻花色苷含量和原花色素含量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7页 |
1.4 QTL定位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4.1 数量性状QTL | 第17-18页 |
1.4.2 QTL定位的原理 | 第18页 |
1.4.3 常用的DNA标记 | 第18页 |
1.4.4 QTL定位的群体类型 | 第18-19页 |
1.4.5 QTL定位的方法 | 第19页 |
1.4.6 QTL分析在水稻育种的作用 | 第19-20页 |
1.5 QTL精细定位 | 第20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2-27页 |
2.2.1 田间试验设计 | 第22页 |
2.2.2 花色苷和原花色素含量测定 | 第22-23页 |
2.2.3 SSR标记分析 | 第23-25页 |
2.2.4 QTL定位 | 第25-26页 |
2.2.5 候选基因预测方法 | 第26-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44页 |
3.1 水稻籽粒花色苷与原花色素含量的表型分析 | 第27-28页 |
3.2 水稻籽粒花色苷与原花色素含量QTL分析 | 第28-31页 |
3.3 水稻花色苷含量主效QTLqANC3的精细定位 | 第31-36页 |
3.3.1 qANC3在次级群体中的验证 | 第31-34页 |
3.3.2 qANC3精细定位 | 第34-36页 |
3.4 水稻原花色素含量QTLqPAC12-4的精细定位 | 第36-44页 |
3.4.1 qPAC12-4在次级群体中的验证 | 第36-39页 |
3.4.2 qPAC12-4精细定位 | 第39-41页 |
3.4.3 qANC3的候选基因预测 | 第41-42页 |
3.4.4 qPAC12-4的候选基因预测 | 第42-44页 |
4 讨论 | 第44-46页 |
4.1 不同环境下水稻花色苷与原花色素含量的研究 | 第44页 |
4.2 应用剩余杂合体进行QTL的精细定位 | 第44-45页 |
4.3 qANC3和qPAC12-4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潜力 | 第45-46页 |
5 结论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6页 |
附录 | 第56-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