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学理论论文--课程论课程设计、课程标准等入此。论文

“学以为己”:朱熹课程思想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绪论第12-43页
    第一节 朱熹与课程第13-23页
        一、朱熹在我国古代课程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第13-18页
        二、朱熹课程思想的现实意义第18-23页
    第二节 研究综述第23-35页
        一、朱熹教育思想研究第23-28页
        二、朱熹教学思想研究第28-35页
    第三节 研究设计第35-43页
        一、研究问题第35-37页
        二、研究方法第37-39页
        三、研究框架第39-43页
第一章 朱熹“学以为己”课程思想的知识论第43-112页
    第一节 “学以为己”课程知识的思想渊源第43-59页
        一、孔子:以“学”实现对人自身的改造第44-49页
        二、孟子:“反求诸己”的修身文化第49-53页
        三、荀子:从“解蔽”中获得的自我认识第53-59页
    第二节 “学以为己”课程知识的文化基因第59-85页
        一、“仁”:人之发展的根本指向第59-69页
        二、“礼”:人之发展的基本要素第69-76页
        三、“道”:人之发展的持续动力第76-85页
    第三节 生知与格物之知:“学以为己”课程知识的类型第85-112页
        一、“人自有生,即有知识”:生知的知识类型第85-91页
        二、“致知在格物”:格物之知的来源第91-101页
        三、“生知”与“格物之知”的统一第101-112页
第二章 朱熹“学以为己”课程思想的设计论第112-178页
    第一节 “学以为己”课程设计的认识论基础第112-142页
        一、“格物致知”:人对外部世界的探究第113-123页
        二、“知行相须”:人对内在世界的改造第123-130页
        三、“豁然贯通”:人之内外世界的融合第130-142页
    第二节 “学以为己”课程设计的文化逻辑第142-163页
        一、“理一分殊”:人之发展的基本规则第142-151页
        二、“下学上达”:人之发展的内在秩序第151-158页
        三、“气质之性”:人之发展的最终表征第158-163页
    第三节 “学以为己”课程设计的基本模式第163-178页
        一、“教事”型小学课程设计模式第163-168页
        二、“明理”型大学课程设计模式第168-173页
        三、“践履”型书院课程设计模式第173-178页
第三章 朱熹“学以为己”课程思想的体验论第178-230页
    第一节 “学以为己”课程体验的人性论基础第178-195页
        一、“心”:万物万理的凝结第179-184页
        二、“性”:天性人性的统一第184-189页
        三、“情”:可感可控的对象第189-195页
    第二节 “学以为己”课程体验的文化路径第195-211页
        一、“切己体察”:学习的内化第195-201页
        二、“主敬涵养”:学习的深化第201-206页
        三、“真知笃行”:学习的外化第206-211页
    第三节 “学以为己”课程体验的学习者形象第211-230页
        一、“涵养纯熟”的蒙童学习者第211-217页
        二、“穷理修身”的成人学习者第217-224页
        三、“万古长空一片心”:作为学习者的朱熹第224-230页
结语“学以为己”与今日课程改革第230-266页
    一、把握文化基因第230-241页
    二、构建文化逻辑第241-256页
    三、探寻文化路径第256-266页
参考文献第266-273页
后记第273-277页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277页

论文共2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alectin-3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及黄芪甲苷干预研究
下一篇:光甘草定在MPTP帕金森病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