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导言 | 第8-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9-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四、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五、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中学青年教师培养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一)城乡一体化 | 第17-18页 |
(二)农村中学 | 第18页 |
(三)青年教师 | 第18页 |
(四)青年教师的培养 | 第18页 |
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中学青年教师培养的相关理论 | 第18-22页 |
(一)校本培训理论 | 第18-19页 |
(二)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9-20页 |
(三)教育公平理论 | 第20-21页 |
(四)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中学青年教师培养问题及原因 | 第22-26页 |
一、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中学教育的现状及特征 | 第22-23页 |
(一)农村中小学校的硬件水平较差 | 第22页 |
(二)农村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薄弱 | 第22页 |
(三)农村新课程培训工作的低效性 | 第22-23页 |
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中学青年教师培养的特殊性 | 第23-24页 |
(一)农村中学青年教师心理的特殊性 | 第23页 |
(二)农村中学青年教师较强的可塑性 | 第23-24页 |
三、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中学青年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一)缺乏专业引领 | 第25页 |
(二)缺少进修途径 | 第25页 |
(三)自我发展压力小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上海市松江区X中学青年教师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 | 第26-38页 |
一、X中学基本情况 | 第26页 |
(一)学校概况 | 第26页 |
(二)教师概况 | 第26页 |
二、X中学青年教师现有培养举措 | 第26-29页 |
(一)面向见习期教师,落实学校新教师培养计划 | 第27-28页 |
(二)面向全校教师,执行市区两级培养要求 | 第28-29页 |
三、X中学青年教师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 第29-36页 |
(一)自我成长意愿强,职业精神有待提高 | 第30-32页 |
(二)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教学实践和课改脱节 | 第32-34页 |
(三)职业认同感强,职业倦怠已显现 | 第34-36页 |
四、X中学青年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一)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 | 第36页 |
(二)培养模式缺乏针对性 | 第36-37页 |
(三)培养载体缺乏丰富性 | 第37页 |
(四)培养机制缺乏激励性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青年教师培养的借鉴——以奉贤附中“四单式”循环螺旋提升计划为例 | 第38-46页 |
一、基于数据,寻找合适方向 | 第38-39页 |
(一)教师自我发展意向表 | 第38-39页 |
(二)教师项目工作室 | 第39页 |
二、多方平台,积极寻求保障 | 第39-41页 |
(一)团队合作,专家指引 | 第39-40页 |
(二)资金支持,人文关怀 | 第40页 |
(三)专业考核,评价保障 | 第40-41页 |
三、多样菜单,满足教师需求 | 第41-43页 |
(一)“幸福家园”——社团菜单 | 第41页 |
(二)“987工程”——培训菜单 | 第41-42页 |
(三)“五种模式”——教研菜单 | 第42-43页 |
四、及时反馈,评价促使进步 | 第43-46页 |
(一)自我评价:改进教育服务 | 第43-44页 |
(二)互动评价:提高专业水平 | 第44页 |
(三)意见性评价:完善培养机制 | 第44页 |
(四)智能评价:实现客观评价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完善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中学青年教师培养的对策 | 第46-54页 |
一、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基础,强化政府主导职能 | 第46-47页 |
(一)制度创新,遴选市区两级学校为青年教师培养的基地 | 第46页 |
(二)政策倾斜,健全农村教师队伍配置、培训和收入的机制 | 第46-47页 |
(三)完善考评,创设农村青年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 | 第47页 |
二、以实施分层团队培训为模式,加快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 第47-50页 |
(一)完善分层培训模式 | 第48-50页 |
(二)完善团队互助模式 | 第50页 |
三、以提升个人综合素养为目的,营造师德建设良好氛围 | 第50-51页 |
(一)规范师德修养,激发育人积极性 | 第50页 |
(二)拓宽课程建设,提高心理素质 | 第50-51页 |
(三)丰富人文素养,塑造人格魅力 | 第51页 |
(四)创新活动形式,增强凝聚力 | 第51页 |
四、以培育非行政性学习组织为载体,倡导自觉研修文化理念 | 第51-52页 |
(一)依托新媒介,激发潜在内驱力 | 第51页 |
(二)建立俱乐部,营造和谐氛围 | 第51-52页 |
(三)创设挂职锻炼,培养综合能力 | 第52页 |
五、以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为保障,推进青年教师持续发展 | 第52-54页 |
(一)推行发展性评价 | 第52-53页 |
(二)实施学历提升计划 | 第53页 |
(三)完善职称晋升机制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