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源型性侵未成年人的成因及防控措施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3 研究评述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5 理论基础 | 第13-14页 |
1.6 核心概念 | 第14页 |
1.7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2 师源型性侵的特征分析 | 第16-19页 |
2.1 案件介绍 | 第16-17页 |
2.1.1 案件一大连瑞格中学李某猥亵男学生案 | 第16页 |
2.1.2 案件二湖南攸县邓某猥亵女童案 | 第16页 |
2.1.3 案件三秀水梁幼儿园黄某性侵幼女案 | 第16-17页 |
2.2 师源型性侵的特征 | 第17-1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3 师源型性侵的影响 | 第19-24页 |
3.1 对受害者的影响 | 第19-21页 |
3.1.1 引发生理心理疾病 | 第19-20页 |
3.1.2 易导致二次伤害 | 第20-21页 |
3.2 对受害者家庭的影响 | 第21-22页 |
3.3 对学校的影响 | 第22页 |
3.4 对社会安定的影响 | 第22-2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4 师源型性侵产生的原因 | 第24-33页 |
4.1 受害者自身原因 | 第24-25页 |
4.2 家庭方面的原因 | 第25-26页 |
4.2.1 家庭沟通存在困难 | 第25-26页 |
4.2.2 家长忽视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 | 第26页 |
4.2.3 家长维权意识不强 | 第26页 |
4.3 学校方面的原因 | 第26-29页 |
4.3.1 学校对学生的性教育重视不足 | 第27页 |
4.3.2 学校忽视教师的心理健康 | 第27-28页 |
4.3.3 未重视师德审核 | 第28页 |
4.3.4 学校防控措施缺位 | 第28-29页 |
4.4 社会方面的原因 | 第29-30页 |
4.4.1 社会存在“集体冷漠”现象 | 第29页 |
4.4.2 缺少统一的多方联动机制 | 第29-30页 |
4.5 法律方面的原因 | 第30-32页 |
4.5.1 法律体系不完善 | 第30页 |
4.5.2 对男性未成年人的保护存在法律漏洞 | 第30-31页 |
4.5.3 义务意识欠缺责任不明确 | 第31页 |
4.5.4 案件取证困难 | 第31-32页 |
4.5.5 惩罚力度不足 | 第3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5 师源型性侵的防控措施 | 第33-43页 |
5.1 提高自身安全意识 | 第33页 |
5.2 改变家庭教育与维权方式 | 第33-35页 |
5.2.1 改善家庭沟通重视性启蒙 | 第34页 |
5.2.2 培养维权意识 | 第34-35页 |
5.3 完善学校内部管理 | 第35-38页 |
5.3.1 开办性教育课程 | 第35-36页 |
5.3.2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 第36页 |
5.3.3 健全教师考核机制 | 第36-37页 |
5.3.4 建立校园防控措施 | 第37-38页 |
5.4 优化社会管理 | 第38-39页 |
5.4.1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第38页 |
5.4.2 建立社会支援机制 | 第38-39页 |
5.5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 第39-42页 |
5.5.1 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 第39页 |
5.5.2 填补刑法漏洞 | 第39-40页 |
5.5.3 明确相关部门的义务与责任 | 第40页 |
5.5.4 完善侦查与取证程序 | 第40-41页 |
5.5.5 加大处罚力度 | 第41-4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