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一种类叶片气孔器的金属多肽配位聚合物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66页
    1.1 引言第12-15页
    1.2 软晶体第15-47页
        1.2.1 柔性多孔配位聚合物的刺激响应性第16-24页
            1.2.1.1 呼吸、膨胀、配体旋转和子网络替换第17-20页
            1.2.1.2 光响应第20-21页
            1.2.1.3 热响应第21-24页
        1.2.2 原位表征与计算分析第24-40页
            1.2.2.1 X射线衍射法第25-28页
            1.2.2.2 核磁共振(NMR)法第28-30页
            1.2.2.3 拉曼/红外光谱法第30-32页
            1.2.2.4 X射线吸收光谱第32-34页
            1.2.2.5 柔性多孔配位聚合物的结构转变的理论描述第34-40页
                1.2.2.5.1 热力学分析第34-36页
                1.2.2.5.2 基于应力的模型第36-38页
                1.2.2.5.3 分子结构模型第38-40页
        1.2.3 多孔配位聚合物的应用第40-47页
            1.2.3.1 分离第40-42页
            1.2.3.2 生物医用第42-44页
            1.2.3.3 传感器第44-46页
            1.2.3.4 催化第46-47页
    1.3 课题设计的思路与意义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66页
第二章 柔性金属多肽配位聚合物的制备第66-88页
    2.1 前言第66-67页
    2.2 实验部分第67-71页
        2.2.1 试剂和药品第67页
        2.2.2 合成与表征第67-71页
            2.2.2.1 多肽的合成第67-68页
            2.2.2.2 粉末晶体的合成第68-69页
            2.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69页
            2.2.2.4 Zeta粒度第69页
            2.2.2.5 元素分布第69页
            2.2.2.6 单晶的合成第69页
            2.2.2.7 样品保存第69-70页
            2.2.2.8 粉末X射线衍射(PXRD)第70页
            2.2.2.9 单晶X射线衍射第70页
            2.2.2.10 热解重量分析(TGA)和热解重量-质谱(TG-MS)分析第70-7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71-85页
        2.3.1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第71-85页
    2.4 结论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88页
第三章 柔性金属多肽配位聚合物的热敏性及转变机理第88-115页
    3.1 前言第88-89页
    3.2 实验部分第89-92页
        3.2.1 稳定性表征第89-91页
            3.2.1.1 原位偏光显微镜第89页
            3.2.1.2 粉末X射线衍射(PXRD)第89页
            3.2.1.3 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DSC)第89-90页
            3.2.1.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第90页
            3.2.1.5 原位变温拉曼光谱第90-91页
            3.2.1.6 ~1H核磁共振法(~1H NMR)第91页
        3.2.2 计算方法第91-92页
            3.2.2.1 DIFFaX模拟第91页
            3.2.2.2 第一性原理的计算第91-9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92-111页
    3.4 结论第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5页
第四章 柔性金属多肽配位聚合物的应用第115-129页
    4.1 前言第115-116页
    4.2 实验部分第116-119页
        4.2.1 气体吸附分析第116页
        4.2.2 动态气体吸附分析第116-118页
        4.2.3 粉末X射线衍射(PXRD)第118页
        4.2.4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第118-11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19-125页
    4.4 结论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29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129-131页
    5.1 总结第129页
    5.2 展望第129-131页
附录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第131-132页
致谢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功能缺失对小鼠胚胎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多能性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架空输电线路障碍物巡检的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