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5页 |
1. ESCs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1.1 ESCs的形态学特性 | 第12-13页 |
1.2 ESCs的细胞学特性 | 第13页 |
2. ESCs特性的分子机制 | 第13-25页 |
2.1 哺乳动物的细胞周期 | 第14-17页 |
2.1.1 细胞周期进程的调控 | 第14-15页 |
2.1.2 细胞周期蛋白与周期蛋白依赖激酶 | 第15-16页 |
2.1.3 几种重要的G_1/S期转换中的Cyclin-CDK复合物 | 第16-17页 |
2.2 ESCs的细胞周期调控 | 第17-18页 |
2.3 维持ESCs自我更新的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 | 第18-23页 |
2.3.1 维持ESCs自我更新和多能性的内源性因素 | 第18-23页 |
2.3.2 维持ESCs自我更新和多能性的外源性因素 | 第23页 |
2.4 ESCs的体外培养 | 第23-25页 |
3. ESCs与CSCs的相似性 | 第25-26页 |
4. EGFR基因 | 第26-27页 |
5. ESCs研究的应用价值 | 第27-30页 |
5.1 研究胚胎发育与遗传疾病发生 | 第28页 |
5.2 组织修复 | 第28-29页 |
5.3 用于基因治疗 | 第29页 |
5.4 生产转基因动物与克隆 | 第29页 |
5.5 用于药物筛选和药物开发 | 第29-30页 |
6. ESCs的主要研究领域 | 第30-33页 |
6.1 ESCs的分离,培养,和建系 | 第30-31页 |
6.2 ESCs自我更新的分子机制 | 第31页 |
6.3 ESCs诱导分化及其机制 | 第31页 |
6.4 iPS细胞 | 第31-32页 |
6.5 自我更新和多能性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 第32-33页 |
7. 目前ESCs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33-34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4-35页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35-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44页 |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5-37页 |
1.1.1 主要实验器材与设备 | 第35-36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36-37页 |
1.1.3 主要耗材 | 第37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1.2.1 细胞培养和实验设计 | 第37-38页 |
1.2.1.1 细胞系 | 第37页 |
1.2.1.2 细胞分组与实验设计 | 第37-38页 |
1.3 定量PCR | 第38页 |
1.4 碱性磷酸酶(AP)染色 | 第38页 |
1.5 细胞增殖CCK-8检测 | 第38-39页 |
1.6 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 | 第39页 |
1.7 免疫荧光检测ESCs关键蛋白表达 | 第39页 |
1.7.1 检测细胞核抗原 | 第39页 |
1.7.2 检测细胞表面抗原 | 第39页 |
1.8 统计分析 | 第39-40页 |
1.9 RNA-seq分析 | 第40-44页 |
1.9.1 cDNA文库的构建与测序 | 第40-42页 |
1.9.1.1 Total RNA样品提取与检测 | 第40页 |
1.9.1.2 cDNA文库构建 | 第40-41页 |
1.9.1.3 上机测序 | 第41页 |
1.9.1.4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第41-42页 |
1.9.2 参考序列比对分析 | 第42页 |
1.9.2.1 序列定位算法 | 第42页 |
1.9.2.2 Reads在已知基因类型的分布情况 | 第42页 |
1.9.2.3 转录本拼接(lncRNA) | 第42页 |
1.9.3 基因表达水平的定量 | 第42-43页 |
1.9.4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第43页 |
1.9.5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 第43-44页 |
1.9.5.1 GO分析 | 第43页 |
1.9.5.2 KEGG分析 | 第43-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62页 |
2.1. EGFR抑制导致mESCs增殖阻抑并诱导mESCs细胞周期在G_0/G_1期阻滞 | 第44-47页 |
2.2. EGFR抑制导致mESCs自我更新和多能性的丧失,促进mESCs分化 | 第47-51页 |
2.3. RNA-seq分析转录组表达揭示EGFR在mRNAs自我更新和多能性维持中的重要作用 | 第51-62页 |
2.3.1 测序数据与质量评估 | 第51页 |
2.3.2 参考序列比对分析 | 第51页 |
2.3.3 Reads在已知基因类型的分布情况 | 第51页 |
2.3.4 基因表达水平的定量与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第51-53页 |
2.3.5 RNA-Seq相关性检查 | 第53页 |
2.3.6 差异表达mRNA水平分析 | 第53-54页 |
2.3.7 qPCR验证RNA-seq结果 | 第54-55页 |
2.3.8 RNA-seq差异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5-62页 |
2.3.8.1 GO功能分析 | 第55-60页 |
2.3.8.2 KEGG通路分析 | 第60-62页 |
3. 讨论 | 第62-65页 |
4. 结论 | 第65页 |
4.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第65页 |
5. 本研究下一步的计划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6页 |
附录 | 第76-83页 |
作者简历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