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20-29页 |
1.1 电力系统中谐波电流的产生及其危害 | 第20-21页 |
1.1.1 谐波电流的定义 | 第20页 |
1.1.2 谐波电流产生的原因 | 第20页 |
1.1.3 谐波电流的危害 | 第20-21页 |
1.2 谐波电流的治理 | 第21-23页 |
1.2.1 谐波电流的治理方案 | 第21-22页 |
1.2.2 治理谐波电流的意义 | 第22-23页 |
1.3 几种常见的APF拓扑 | 第23-25页 |
1.4 三电平APF的若干问题 | 第25-26页 |
1.5 本文的双闭环控制系统结构 | 第26-27页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27-29页 |
2 系统设计 | 第29-49页 |
2.1 硬件设计 | 第29-40页 |
2.1.1 模块的主电路 | 第29-30页 |
2.1.2 主要元器件的选型 | 第30-33页 |
2.1.3 系统的供电电源系统设计 | 第33-34页 |
2.1.4 主控制器的双DSP结构 | 第34-35页 |
2.1.5 模块控制器的硬件系统设计 | 第35-36页 |
2.1.6 通信电路的设计 | 第36-38页 |
2.1.7 AD采样调理电路 | 第38-39页 |
2.1.8 驱动电路 | 第39-40页 |
2.2 软件设计 | 第40-47页 |
2.2.1 ADC采样数据的软件获取方式 | 第41-42页 |
2.2.2 主控制器主程序流程图 | 第42-44页 |
2.2.3 模块控制器主程序流程图 | 第44-46页 |
2.2.4 直流侧充电程序流程图 | 第46-47页 |
2.3 中断服务子程序 | 第47-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3 谐波电流的提取 | 第49-62页 |
3.1 几种常见的谐波提取方法 | 第49-50页 |
3.2 基于傅立叶变换的谐波提取方法 | 第50-51页 |
3.3 基于同步旋转坐标变换的谐波提取方法 | 第51-60页 |
3.3.1 同步旋转坐标变换算法 | 第52-53页 |
3.3.2 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 第53-55页 |
3.3.3 特定次谐波电流的提取方法 | 第55-59页 |
3.3.4 零序电流的提取方法 | 第59-60页 |
3.4 谐波电流动态分析 | 第60-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4 NPC三电平变流器的运行原理 | 第62-86页 |
4.1 三电平变流器的工作机理 | 第62-74页 |
4.1.1 三电平变流器的运行原理 | 第62-63页 |
4.1.2 三电平变流器的调制策略 | 第63-66页 |
4.1.3 三电平变流器的死区分析 | 第66-74页 |
4.2 三相三线制三电平NPC中点电位自平衡分析 | 第74-76页 |
4.2.1 零序电压注入对自平衡能力的影响 | 第74-75页 |
4.2.2 注入的零序电压仅含奇数倍次分量 | 第75页 |
4.2.3 注入的零序电压仅含偶数倍次分量 | 第75页 |
4.2.4 零序电压注入的一般性问题 | 第75-76页 |
4.3 三相三线制三电平NPC中点电位平衡方法 | 第76-79页 |
4.3.1 零序电压注入的中点电位平衡方法 | 第76-78页 |
4.3.2 零序电压的计算 | 第78-79页 |
4.4 三相四线制三电平NPC中点电位自平衡分析 | 第79-82页 |
4.4.1 自平衡的充分必要条件 | 第81页 |
4.4.2 自平衡的一个充分条件 | 第81-82页 |
4.5 三相四线制三电平NPC中点电位平衡方法 | 第82-85页 |
4.5.1 独立电压注入 | 第82-84页 |
4.5.2 P调节器的设计 | 第84-8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5 锁相环设计 | 第86-98页 |
5.1 电网电压的正负序分离 | 第86-95页 |
5.1.1 基于电网迭代滤波的正负序分离方法 | 第86-92页 |
5.1.2 基于电网旋转变换的正负序分离方法 | 第92-95页 |
5.2 锁相环计算 | 第95-9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6 无差拍控制策略 | 第98-121页 |
6.1 常用的电流环调节器 | 第98-99页 |
6.2 三电平APF的数学模型 | 第99-104页 |
6.2.1 三电平APF的工作原理 | 第99页 |
6.2.2 基于三相三线制拓扑的数学模型 | 第99-101页 |
6.2.3 基于三相四线制拓扑的数学模型 | 第101-104页 |
6.3 无差拍控制策略 | 第104-110页 |
6.3.1 三相三线制系统的无差拍控制策略 | 第104-106页 |
6.3.2 三相四线制零线不接电感系统的无差拍控制策略 | 第106-108页 |
6.3.3 三相四线制零线接电感系统的无差拍控制策略 | 第108-110页 |
6.4 改进无差拍控制及其稳定性 | 第110-112页 |
6.4.1 电流校正算法 | 第110-111页 |
6.4.2 电流校正算法的稳定性 | 第111-112页 |
6.5 动稳态性能分析 | 第112-116页 |
6.5.1 传统无差拍控制稳态分析 | 第112-113页 |
6.5.2 改进无差拍控制稳态分析 | 第113-114页 |
6.5.3 无差拍控制的动态响应特性 | 第114-116页 |
6.6 电流跟踪误差补偿 | 第116-119页 |
6.6.1 无差拍控制算法的误差分析 | 第117-118页 |
6.6.2 电流跟踪误差补偿算法 | 第118-119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7 APF系统运行及实验结果 | 第121-133页 |
7.1 实验条件与设备 | 第121-122页 |
7.2 三相三线制谐波补偿实验 | 第122-129页 |
7.2.1 系统的启动和空载运行过程 | 第122-123页 |
7.2.2 传统DBC与改进DBC的稳态实验 | 第123-125页 |
7.2.3 电流跟踪误差补偿实验 | 第125-127页 |
7.2.4 动态实验 | 第127页 |
7.2.5 改进DBC的鲁棒性实验 | 第127-129页 |
7.3 三相四线制混合补偿实验 | 第129-132页 |
7.3.1 系统的启动和空载运行过程 | 第129-130页 |
7.3.2 改进DBC混合补偿实验 | 第130-132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8 总结与展望 | 第133-135页 |
8.1 总结 | 第133-134页 |
8.2 展望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