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1.1 马铃薯疮痂病简介 | 第10-11页 |
1.1.1 马铃薯疮痂病的危害与分布 | 第10页 |
1.1.2 马铃薯疮痂病的症状及发病原因分析 | 第10-11页 |
1.2 马铃薯疮痂病菌致病因子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1 马铃薯疮痂病菌的致病毒素 | 第11页 |
1.2.2 马铃薯疮痂病菌毒素合成相关基因 | 第11-12页 |
1.3 马铃薯疮痂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 第12-14页 |
1.3.1 马铃薯疮痂病原菌的分离 | 第12页 |
1.3.2 马铃薯疮痂病原菌鉴定 | 第12-13页 |
1.3.3 马铃薯疮痂病致病种的多样性 | 第13-14页 |
1.4 分子技术与病原菌检测 | 第14-16页 |
1.4.1 PCR检测技术检测病原菌 | 第14-15页 |
1.4.2 RPA检测技术检测病原菌 | 第15-16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16页 |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16-23页 |
2.1 供试材料与培养基 | 第16-18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16-17页 |
2.1.2 供试培养基 | 第17页 |
2.1.3 药品与试剂 | 第17页 |
2.1.4 实验仪器 | 第17-1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8-23页 |
2.2.1 马铃薯疮痂病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18页 |
2.2.1.1 第一次分离培养 | 第18页 |
2.2.1.2 第二次分离培养 | 第18页 |
2.2.1.3 第三次分离培养 | 第18页 |
2.2.2 核酸抽提 | 第18-19页 |
2.2.2.1 链霉菌的DNA提取 | 第18页 |
2.2.2.2 块茎样品的DNA提取 | 第18-19页 |
2.2.3 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的鉴定 | 第19页 |
2.2.4 最低致病浓度的确定 | 第19-20页 |
2.2.5 马铃薯疮痂病普通PCR体系建立 | 第20-22页 |
2.2.5.1 txtA基因序列的收集比对、设计 | 第20页 |
2.2.5.2 特异引物的Touchdown扩增和产物测序与比对 | 第20页 |
2.2.5.3 PCR体系的优化 | 第20-21页 |
2.2.5.4 PCR引物的特异性检测 | 第21页 |
2.2.5.5 PCR引物的灵敏性检测 | 第21页 |
2.2.5.6 三种不同感病程度的马铃薯块茎的检测 | 第21页 |
2.2.5.7 田间材料的PCR检测 | 第21-22页 |
2.2.6 马铃薯块茎样品的RPA体系构建 | 第22-23页 |
2.2.6.1 RPA引物的设计 | 第22页 |
2.2.6.2 RPA检测体系步骤 | 第22页 |
2.2.6.3 RPA检测体系特异性 | 第22页 |
2.2.6.4 RPA检测方法的灵敏性 | 第22页 |
2.2.6.5 田间材料的RPA反应与PCR反应的对比 | 第22-23页 |
3 结果分析 | 第23-55页 |
3.1 广东、湖北省五个地区马铃薯疮痴病的主要症状 | 第23-27页 |
3.2 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的分离 | 第27-39页 |
3.2.1 第一次分离培养 | 第27-33页 |
3.2.1.1 高氏一号培养基接种两周后菌的生长状况 | 第27-28页 |
3.2.1.2 高氏一号培养基接种两月后菌的生长状况 | 第28-33页 |
3.2.1.3 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 | 第33页 |
3.2.2 第二次分离培养 | 第33-34页 |
3.2.3 第三次分离培养 | 第34-37页 |
3.2.4 最低致病浓度的确定 | 第37-39页 |
3.3 马铃薯块茎样品的普通PCR体系构建 | 第39-49页 |
3.3.1 txtA基因序列的收集比对 | 第39-41页 |
3.3.2 Touchdown PCR | 第41-42页 |
3.3.3 特异引物的PCR产物测序与比对 | 第42-43页 |
3.3.4 体系的优化 | 第43-45页 |
3.3.4.1 退火温度的优化 | 第43页 |
3.3.4.2 模板浓度和引物浓度的优化 | 第43-44页 |
3.3.4.3 最优化的PCR体系 | 第44-45页 |
3.3.5 特异性检测 | 第45-46页 |
3.3.6 灵敏性检测 | 第46页 |
3.3.7 三种不同感病程度的马铃薯块茎的检测 | 第46-48页 |
3.3.8 田间材料的PCR检测 | 第48-49页 |
3.4 马铃薯块茎样品的RPA体系构建 | 第49-55页 |
3.4.1 txtA基因序列的收集比对 | 第49-52页 |
3.4.2 RPA引物的特异性检验 | 第52-53页 |
3.4.3 RPA反应的灵敏性检验 | 第53页 |
3.4.4 田间材料的RPA反应与PCR反应的对比 | 第53-55页 |
4 讨论 | 第55-57页 |
4.1 马铃薯疮痂病菌的分离 | 第55页 |
4.2 马铃薯疮痂病的检测 | 第55-56页 |
4.3 生防菌的筛选 | 第56页 |
4.4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附录 菌株XY-1216SrDNA序列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