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19页 |
1.1 前言 | 第15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 工作量小结 | 第16-19页 |
第2章 Li同位素地球化学及选题意义 | 第19-37页 |
2.1 Li及Li同位素的地球化学性质 | 第19-20页 |
2.2 Li同位素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2.3 主要地质储库的Li同位素组成 | 第21-29页 |
2.3.1 地幔的Li同位素组成 | 第21-23页 |
2.3.2 大洋沉积物的Li同位素组成 | 第23-25页 |
2.3.3 大洋地壳的的Li同位素组成 | 第25-27页 |
2.3.4 大陆地壳的Li同位素组成 | 第27-29页 |
2.4 Li同位素分馏机制 | 第29-31页 |
2.4.1 Li同位素平衡分馏 | 第29页 |
2.4.2 Li同位素动力学分馏 | 第29-31页 |
2.5 选题依据及其意义 | 第31-37页 |
第3章 分析方法 | 第37-47页 |
3.1 全岩主量元素分析 | 第37页 |
3.2 全岩微量元素分析 | 第37-39页 |
3.3 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 | 第39页 |
3.4 全岩Li同位素分析 | 第39-44页 |
3.4.1 Li同位素样品的纯化流程 | 第40-41页 |
3.4.2 Li同位素样品的同位素测定 | 第41-44页 |
3.5 单矿物主量元素的电子探针分析 | 第44页 |
3.6 单矿物微量元素的LA-ICP-MS原位分析 | 第44页 |
3.7 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稀土元素分析 | 第44-45页 |
3.8 拉曼光谱分析 | 第45-47页 |
第4章 西藏松多榴辉岩变质作用和流体演化 | 第47-97页 |
4.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47-52页 |
4.2 松多榴辉岩带研究现状 | 第52-54页 |
4.2.1 洋中脊型榴辉岩研究现状 | 第53-54页 |
4.2.2 洋岛型榴辉岩研究现状 | 第54页 |
4.3 样品描述及岩相学研究 | 第54-60页 |
4.4 榴辉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第60-65页 |
4.5 矿物地球化学研究 | 第65-71页 |
4.5.1 石榴石 | 第65-67页 |
4.5.2 绿辉石 | 第67-70页 |
4.5.3 多硅白云母 | 第70页 |
4.5.4 金红石 | 第70-71页 |
4.5.5 角闪石 | 第71页 |
4.5.6 绿帘石组矿物 | 第71页 |
4.6 锆石U-Pb年代学 | 第71-73页 |
4.7 榴辉岩Sr-Nd-Pb同位素研究 | 第73-76页 |
4.8 榴辉岩O同位素研究 | 第76-78页 |
4.9 松多榴辉岩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 | 第78-90页 |
4.9.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 | 第80-83页 |
4.9.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第83-85页 |
4.9.3 流体包裹体等容线计算 | 第85-86页 |
4.9.4 流体包裹体子矿物研究 | 第86-90页 |
4.10 讨论与小结 | 第90-97页 |
4.10.1 两阶段石榴石及其对榴辉岩热折返的制约 | 第90-91页 |
4.10.2 松多榴辉岩P-T轨迹 | 第91页 |
4.10.3 松多榴辉岩流体源区 | 第91-94页 |
4.10.4 松多榴辉岩P-T-t流体演化轨迹 | 第94-97页 |
第5章 西藏松多榴辉岩Li同位素特征研究 | 第97-117页 |
5.1 引言 | 第97页 |
5.2 西藏松多榴辉岩Li同位素特征 | 第97-101页 |
5.3 讨论与小结 | 第101-117页 |
5.3.1 松多榴辉岩原岩制约:低温蚀变洋壳 | 第101-105页 |
5.3.2 松多榴辉岩Li同位素特征成因 | 第105-112页 |
5.3.3 松多榴辉岩对俯冲带Li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的意义 | 第112-117页 |
第6章 勘察加(Kamchatka)岛弧Li同位素研究 | 第117-149页 |
6.1 引言 | 第117-118页 |
6.2 区域地质背景及研究现状 | 第118-126页 |
6.3 勘察加岛弧Li同位素特征 | 第126-128页 |
6.4 勘察加岛弧B同位素特征 | 第128-130页 |
6.5 讨论与小结 | 第130-149页 |
6.5.1 地壳混染 | 第130-131页 |
6.5.2 勘察加岛弧流体特征的差异 | 第131-134页 |
6.5.3 勘察加岛弧流体来源:Li同位素组成的约束 | 第134-136页 |
6.5.4 板片熔融过程中Li同位素的分馏 | 第136-137页 |
6.5.5 岛弧Li同位素地球化学体系 | 第137-149页 |
第7章 荆山花岗岩中石榴石Li同位素体系研究 | 第149-163页 |
7.1 引言 | 第149-151页 |
7.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51-153页 |
7.3 荆山花岗岩Li同位素研究现状 | 第153页 |
7.4 荆山伟晶岩石榴石主微量元素特征 | 第153-159页 |
7.5 荆山伟晶岩脉中石榴石Li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 | 第159-163页 |
第8章 结论 | 第163-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91页 |
致谢 | 第191-19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