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德江地区夜郎组圆珠状灰岩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14页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1.2 区域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的内容 | 第14页 |
1.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3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5-17页 |
第2章 区域地理及地质背景 | 第17-24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7-20页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0-24页 |
第3章 圆珠状灰岩地质特征 | 第24-39页 |
3.1 圆珠状灰岩地层特征 | 第24-30页 |
3.1.1 岩石地层 | 第25-28页 |
3.1.2 年代地层 | 第28-29页 |
3.1.3 生物地层 | 第29-30页 |
3.2 圆珠状灰岩典型剖面特征 | 第30-36页 |
3.2.1 圆珠状灰岩的分布特征 | 第30-31页 |
3.2.2 典型剖面 | 第31-36页 |
3.3 圆珠状灰岩的特征及分类 | 第36-39页 |
第4章 圆珠状灰岩的岩石学特征 | 第39-56页 |
4.1 显微结构特征 | 第39-48页 |
4.1.1 核心部分 | 第42-44页 |
4.1.2 圈层部分 | 第44-46页 |
4.1.3 外壳部分 | 第46页 |
4.1.4 脉体部分 | 第46-48页 |
4.1.5 核心与圈层的关系 | 第48页 |
4.2 成分特征 | 第48-53页 |
4.2.1 样品采集与制备 | 第48页 |
4.2.2 样品微观形貌和表征 | 第48-49页 |
4.2.3 矿物成分 | 第49-53页 |
4.3 碳同位素分析 | 第53-56页 |
第5章 圆珠状灰岩的成因及其意义 | 第56-61页 |
5.1 沉积环境分析 | 第56-57页 |
5.2 成因探讨 | 第57-59页 |
5.3 生物环境的指示意义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