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导论 | 第11-19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1-13页 |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 第11-13页 |
·选题的现实背景 | 第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西方学者关于城乡关系的研究 | 第14-15页 |
·国内对于城乡关系的研究 | 第15-17页 |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7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2、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概述 | 第19-22页 |
·城乡对立理论 | 第19页 |
·农业基础地位理论 | 第19-20页 |
·城乡融合理论 | 第20页 |
·统筹城乡发展理论 | 第20-22页 |
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 | 第22-30页 |
·中国化内涵 | 第22页 |
·毛泽东处理城乡关系的基本主张 | 第22-24页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 第22-23页 |
·正确处理农轻重的关系,强调加重农业投资比例 | 第23页 |
·兼顾城乡统筹发展 | 第23-24页 |
·邓小平关于城乡关系的开创性探索 | 第24-26页 |
·农业是根本 | 第24页 |
·工业要支援农业,城市要支援农村 | 第24-25页 |
·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由之路 | 第25页 |
·乡镇企业发展,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 第25-26页 |
·江泽民关于城乡关系的理论贡献 | 第26-27页 |
·实现了城乡关系从兼顾到统筹的过渡 | 第26页 |
·发展小城镇是个大战略 | 第26-27页 |
·工业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要支持农业,协调工农发展 | 第27页 |
·胡锦涛关于城乡统筹理论的新探索 | 第27-30页 |
·科学发展观 | 第27-28页 |
·“两个趋向”重要论断 | 第28-29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第29-30页 |
4、当代中国城乡关系的演变及其特点 | 第30-43页 |
·“以农补工,以乡养城”:城乡二元结构的凸现(1949—1978) | 第30-31页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城乡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在波动中调整(1978 一1992) | 第31-36页 |
·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注意农、轻、重的协调发展 | 第32页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横空出世,成就了城乡关系的破冰之旅 | 第32-33页 |
·对于“城乡分割”二元格局的突破性改革 | 第33-36页 |
·“重视‘三农’问题”:打破城乡二元格局(1992-2002) | 第36-38页 |
·提出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新思路 | 第36页 |
·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 第36-37页 |
·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 | 第37-38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2002 年至今) | 第38-43页 |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 第38-39页 |
·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 第39-40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第40-41页 |
·注重粮食安全 | 第41-42页 |
·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 第42-43页 |
5、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 第43-53页 |
·城乡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矛盾 | 第43-45页 |
·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还在扩大 | 第43-44页 |
·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差距十分明显 | 第44页 |
·就业压力大、务农效益低,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 | 第44-45页 |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45-47页 |
·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消弭城乡二元结构“陡峭的海岸”的需要 | 第45-46页 |
·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权利平等、成果共享、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原则的必然要求 | 第46页 |
·这是补偿农业农村农民所做的牺牲的需要 | 第46-47页 |
·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 第47页 |
·建立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 第47-53页 |
·建立财政转移长效机制 | 第48-49页 |
·建立要素输送长效机制 | 第49-50页 |
·建立产业带动长效机制 | 第50-51页 |
·建立功能辐射长效机制 | 第51-53页 |
结束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