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罗尔的政策科学理论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7页 |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0.1.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0.2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0.3.1 历史研究法 | 第15页 |
0.3.2 文献研究法 | 第15-16页 |
0.3.3 比较研究法 | 第16页 |
0.4 创新点 | 第16-17页 |
1 德罗尔政策科学理论的来源 | 第17-23页 |
1.1 模糊赌博的政策思想 | 第17-18页 |
1.1.1 提出模糊赌博的缘由 | 第17-18页 |
1.1.2 模糊赌博对于政策科学的意义 | 第18页 |
1.2 政策顾问理论 | 第18-21页 |
1.2.1 政策顾问的存在依据 | 第19-20页 |
1.2.2 统治者—政策顾问关系的内在困境与出路 | 第20-21页 |
1.3 宏观政策分析理论 | 第21-23页 |
1.3.1 宏观政策分析的涵义 | 第21-22页 |
1.3.2 整合的困境 | 第22-23页 |
2 德罗尔政策科学理论的内容 | 第23-33页 |
2.1 政策科学研究的规范化 | 第23-25页 |
2.1.1 政策科学的革命 | 第23页 |
2.1.2 政策科学的范式 | 第23-24页 |
2.1.3 政策科学的内涵 | 第24-25页 |
2.2 政策科学研究在公共政策领域的应用 | 第25-28页 |
2.2.1 公共政策制定的模型 | 第25-26页 |
2.2.2 逆境中的政策制定 | 第26-28页 |
2.3 政策科学研究对政策分析方法的革新 | 第28-33页 |
2.3.1 宏观政策分析理论的必要性 | 第28-29页 |
2.3.2 宏观政策分析的二十二条原则 | 第29-33页 |
3 德罗尔政策科学理论的发展阶段 | 第33-39页 |
3.1 创始期 | 第33-35页 |
3.1.1 “政策科学”概念的提出 | 第33-34页 |
3.1.2 政策科学早期的学科建设 | 第34-35页 |
3.2 反思期 | 第35-36页 |
3.2.1 政策科学的困境 | 第35-36页 |
3.2.2 政策科学的出路 | 第36页 |
3.3 拓展期 | 第36-37页 |
3.3.1 新形势下政策科学的复兴 | 第36-37页 |
3.3.2 各国在政策科学领域的实践 | 第37页 |
3.4 深化期 | 第37-39页 |
3.4.1 政治领导理论的提出 | 第37-38页 |
3.4.2 政策科学理论发展的特点 | 第38-39页 |
4 德罗尔政策科学理论的评价 | 第39-44页 |
4.1 合理性 | 第39-42页 |
4.1.1 赋予政策科学—政治关系新的意义 | 第39-40页 |
4.1.2 倡导精英治理与民主政治有机的结合 | 第40-41页 |
4.1.3 应用比较与历史的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4.2 局限性 | 第42-44页 |
4.2.1 规范性方法论的主观性局限 | 第42页 |
4.2.2 治理理论的实现效率低下 | 第42-43页 |
4.2.3 未来观的阐述浅显零散 | 第43-44页 |
5 德罗尔政策科学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 第44-50页 |
5.1 给予改革政策应对逆境的方针 | 第44-45页 |
5.1.1 维持中央的控制权 | 第44-45页 |
5.1.2 提高政府中枢决策系统的质量 | 第45页 |
5.1.3 发挥高层政治领导的作用 | 第45页 |
5.2 提高改革政策制定能力的建议 | 第45-47页 |
5.2.1 政府组织的结构亟待完善 | 第45-46页 |
5.2.2 从政人员的专业水平需要提高 | 第46-47页 |
5.3 酝酿高质量改革政策的文化氛围 | 第47-50页 |
5.3.1 建立开放的思维框架 | 第47-49页 |
5.3.2 崇尚科学技术 | 第49-50页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