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0.1.1 选题目的 | 第11页 |
0.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0.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0.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0.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0.3.1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0.3.2 个案研究法 | 第16页 |
0.3.3 访谈法 | 第16-17页 |
0.4 创新点 | 第17-18页 |
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内涵 | 第18-24页 |
1.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1.1.1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 第18页 |
1.1.2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程 | 第18-20页 |
1.1.3 民心网 | 第20页 |
1.2 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内涵 | 第20-22页 |
1.2.1 与客户协作 | 第20-21页 |
1.2.2 与供应方协作 | 第21页 |
1.2.3 工作人员对工作过程持续不断地分析 | 第21-22页 |
1.3 TQM理论下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程管理 | 第22-24页 |
1.3.1 决策环节:以顾客为导向确定“买什么” | 第22页 |
1.3.2 主体选择环节:与供应方协作明确“向谁买” | 第22-23页 |
1.3.3 实施环节:以质量为中心决定“如何买” | 第23-24页 |
2 L省政府向民心网购买公共服务的现状及问题 | 第24-31页 |
2.1 L省政府向民心网购买公共服务的现状 | 第24-26页 |
2.1.1 购买主体 | 第24页 |
2.1.2 承接主体 | 第24页 |
2.1.3 购买内容 | 第24-26页 |
2.1.4 购买方式 | 第26页 |
2.2 L省政府向民心网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6-31页 |
2.2.1 L省向民心网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保障不足 | 第26-27页 |
2.2.2 L省政府向民心网购买服务范围过窄 | 第27-28页 |
2.2.3 L省政府向民心网购买服务的合同关系模糊 | 第28-29页 |
2.2.4 购买方式行政性色彩浓厚 | 第29页 |
2.2.5 L省政府向民心网购买服务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不健全 | 第29-31页 |
3 L省政府向民心网购买公共服务过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5页 |
3.1 L省政府部门与公众缺乏协作 | 第31-32页 |
3.1.1 忽视了公众需求的差异性 | 第31页 |
3.1.2 公众的参与渠道缺失 | 第31页 |
3.1.3 公众的反馈机制不健全 | 第31-32页 |
3.2 L省与民心网之间“指令性”的协作关系 | 第32-33页 |
3.2.1 购买行为“内部化” | 第32页 |
3.2.2 契约关系不明确 | 第32-33页 |
3.3 L省政府部门持续改进工作的动力不足 | 第33-35页 |
3.3.1 相关制度不健全 | 第33页 |
3.3.2 公共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估机制缺失 | 第33-34页 |
3.3.3 责任意识淡薄 | 第34-35页 |
4 解决L省政府向民心网购买公共服务质量保障问题的对策 | 第35-41页 |
4.1 不断完善及优化各项购买制度 | 第35-36页 |
4.1.1 加快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法律制度 | 第35页 |
4.1.2 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管理制度 | 第35-36页 |
4.1.3 引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问责制度 | 第36页 |
4.2 及时准确获取并满足公众的需求 | 第36-37页 |
4.2.1 培育顾客对公共服务的评价意识 | 第36页 |
4.2.2 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 第36-37页 |
4.2.3 建立多样化的反馈机制 | 第37页 |
4.3 完善与民心网之间的合同契约关系 | 第37-38页 |
4.3.1 完善购买合同 | 第37-38页 |
4.3.2 构建平等的契约合作关系 | 第38页 |
4.4 建立契约模式的购买方式 | 第38页 |
4.5 完善监督和评估机制 | 第38-41页 |
4.5.1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 | 第38-39页 |
4.5.2 拓宽多主体参与的监督路径和渠道 | 第39页 |
4.5.3 引入健全的评估机制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附录 | 第44-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