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6-22页 |
0.1 藤黄酸介绍 | 第16-17页 |
0.1.1 藤黄酸理化性质及结构 | 第16页 |
0.1.2 藤黄酸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 | 第16-17页 |
0.2 藤黄酸的缺陷 | 第17-18页 |
0.3 自组装药物传递系统研究概况 | 第18-20页 |
0.4 藤黄酸的结构修饰 | 第20页 |
0.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0-22页 |
第1章 藤黄酸衍生物的合成 | 第22-33页 |
1.1 仪器 | 第22-23页 |
1.2 材料 | 第23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23-27页 |
1.3.1 藤黄酸十六酯(A)的合成 | 第23-24页 |
1.3.2 4-(3,4,5,6-四-O-乙酰基-β-D阿洛吡喃糖基)苯甲酸(B)的合成 | 第24页 |
1.3.3 4-(3,4,5,6-四-O-乙酰基-β-D阿洛吡喃糖基)苯甲酰氯(C)的合成 | 第24-25页 |
1.3.4 6-[4-(3,4,5,6-四-O-乙酰基-β-D阿洛吡喃糖基)苯甲酰基]藤黄酸十六酯(D)的合成 | 第25页 |
1.3.5 6-[4-(β-D阿洛吡喃糖基)苯甲酰基]藤黄酸十六酯(藤黄酸十六酰苷,E)的合成 | 第25-27页 |
1.4 实验结果 | 第27-31页 |
1.4.1 薄层色谱(TLC)检测 | 第27-28页 |
1.4.2 TSXG的结构确证结果及解析 | 第28-31页 |
1.5 讨论 | 第31页 |
1.6 小结 | 第31-33页 |
第2章 藤黄酸十六酰苷自组装体制备及表征 | 第33-44页 |
2.1 仪器 | 第33页 |
2.2 材料 | 第33-3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2.3.1 藤黄酸十六酰苷自组装体处方工艺筛选 | 第34-35页 |
2.3.2 自组装体中水和有机溶剂的去除 | 第35页 |
2.3.3 自组装体的浓缩方法 | 第35页 |
2.3.4 自组装体中细菌的去除方法 | 第35页 |
2.3.5 自组装体的存储方法 | 第35-36页 |
2.4 藤黄酸十六酰苷自组装体的形态表征 | 第36页 |
2.4.1 激光粒度分析仪对自组装体的表征 | 第36页 |
2.4.2 自组装体Zeta电位的测定 | 第36页 |
2.4.3 负染法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自组装体的形态表征 | 第36页 |
2.5 实验结果 | 第36-42页 |
2.5.1 TSXG自组装体处方工艺筛选结果 | 第36-39页 |
2.5.2 去除自组装体有机溶剂方法结果 | 第39-40页 |
2.5.3 自组装体的浓缩结果 | 第40页 |
2.5.4 自组装体中细菌的去除结果 | 第40页 |
2.5.5 自组装体的存储结果 | 第40-41页 |
2.5.6 藤黄酸十六酰苷粒度分析结果 | 第41页 |
2.5.7 藤黄酸十六酰苷Zeta电位测定结果 | 第41-42页 |
2.5.9 藤黄酸十六酰苷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呈像结果 | 第42页 |
2.6 讨论 | 第42-43页 |
2.7 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藤黄酸十六酰苷分析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4-50页 |
3.1 仪器 | 第44页 |
3.2 材料 | 第44-4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3.3.1 对照品配制方法 | 第45页 |
3.3.2 紫外吸收实验方法 | 第45页 |
3.3.3 标准曲线的建立方法 | 第45页 |
3.3.4 色谱条件 | 第45-46页 |
3.3.5 检测限与定量限 | 第46页 |
3.3.6 专属性实验 | 第46页 |
3.3.7 精密度实验 | 第46页 |
3.3.8 回收率实验 | 第46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46-48页 |
3.4.1 紫外吸收结果 | 第46-47页 |
3.4.2 标准曲线的绘制结果 | 第47页 |
3.4.3 检测限与定量限测定结果 | 第47页 |
3.4.4 专属性实验结果 | 第47-48页 |
3.4.4 精密度实验结果 | 第48页 |
3.4.5 回收率实验结果 | 第48页 |
3.5 讨论 | 第48-49页 |
3.6 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藤黄酸十六酰苷自组装体的稳定性考察 | 第50-55页 |
4.1 仪器 | 第50页 |
4.2 材料 | 第50-51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4.3.1 TSXG自组装体的物理稳定性研究 | 第51页 |
4.3.2 TSXG自组装体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 第51-52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52-53页 |
4.4.1 TSXG自组装体的物理稳定性研究结果 | 第52页 |
4.4.2 TSXG自组装体的化学稳定性研究结果 | 第52-53页 |
4.5 讨论 | 第53页 |
4.6 小结 | 第53-55页 |
第5章 藤黄酸十六酰苷自组装体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 第55-71页 |
5.1 仪器 | 第55页 |
5.2 材料 | 第55-56页 |
5.3 TSXG的大鼠红细胞溶血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5.4 TSXG在小鼠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 | 第57-59页 |
5.4.1 GA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 第57页 |
5.4.2 色谱条件 | 第57-58页 |
5.4.3 GA血浆样品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8页 |
5.4.4 TSXG血浆样品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8页 |
5.4.5 精密度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5.4.6 GA血浆样品回收率实验方法 | 第59页 |
5.4.7 TSXG血浆样品回收率实验方法 | 第59页 |
5.4.8 TSXG在小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 | 第59页 |
5.5 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实验方法 | 第59-62页 |
5.5.1 色谱条件 | 第59-60页 |
5.5.2 组织样品处理方法 | 第60页 |
5.5.3 GA在各个组织样品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60页 |
5.5.4 TSXG在各个组织样品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60-61页 |
5.5.5 精密度试验方法 | 第61页 |
5.5.6 回收率试验 | 第61页 |
5.5.7 小鼠体内药动学实验 | 第61-62页 |
5.6 TSXG的小鼠红细胞溶血实验结果 | 第62-63页 |
5.7 药代动力学实验结果 | 第63-65页 |
5.7.1 GA血浆样品标准曲线的建立结果 | 第63页 |
5.7.2 TSXG血浆样品标准曲线的建立结果 | 第63页 |
5.7.3 精密度实验结果 | 第63-64页 |
5.7.4 GA血浆样品回收率实验结果 | 第64页 |
5.7.5 TSXG血浆样品回收率实验结果 | 第64页 |
5.7.6 TSXG的小鼠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结果 | 第64-65页 |
5.8 组织分布实验结果 | 第65-70页 |
5.8.1 GA组织样品的标准曲线建立结果 | 第65-66页 |
5.8.2 TSXG组织样品的标准曲线建立结果 | 第66页 |
5.8.3 精密度实验结果 | 第66-67页 |
5.8.4 回收率实验结果 | 第67-68页 |
5.8.5 小鼠体内组织分布实验结果 | 第68-70页 |
5.9 讨论 | 第70页 |
5.10 小结 | 第70-71页 |
第6章 藤黄酸自组装体的药效学研究 | 第71-81页 |
6.1 仪器 | 第71页 |
6.2 材料 | 第71-72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72-75页 |
6.3.1 培养基的配制 | 第72页 |
6.3.2 细胞复苏 | 第72-73页 |
6.3.3 细胞换液 | 第73页 |
6.3.4 细胞传代 | 第73页 |
6.3.5 细胞毒性实验 | 第73-74页 |
6.3.6 藤黄酸十六酰苷的MTT检测 | 第74页 |
6.3.7 TSXG自组装体对S180小鼠体内药效学研究 | 第74-75页 |
6.4 实验结果 | 第75-79页 |
6.4.1 细胞毒性实验结果 | 第75-76页 |
6.4.2 MTT实验结果 | 第76-77页 |
6.4.3 荷瘤小鼠的接种、给药及抑瘤实验结果 | 第77-79页 |
6.5 讨论 | 第79-80页 |
6.6 小结 | 第80-81页 |
全文总结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