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问题冶理的宏观策略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引言 | 第11-19页 |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 选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2. 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6页 |
(三)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 治理 | 第16-17页 |
2. 道德问题治理 | 第17页 |
(四)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一、道德问题治理的顶层设计 | 第19-42页 |
(一) 顶层设计的必要性 | 第19-22页 |
1、顶层设计是道德问题治理工程的必要谋划 | 第19-20页 |
2、顶层设计是道德问题治理理论的必要创新 | 第20-21页 |
3、顶层设计是道德问题治理实践的必要指导 | 第21-22页 |
(二) 顶层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22-37页 |
1、全盘谋划与重点突破相统一 | 第22-29页 |
2、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统一 | 第29-31页 |
3、硬性规约与软性导引相统一 | 第31-35页 |
4、保持特色与经验借鉴相统一 | 第35-37页 |
(三) 顶层设计的特征 | 第37-39页 |
1、全局性 | 第37页 |
2、参与性 | 第37页 |
3、科学性 | 第37-38页 |
4、规范性 | 第38页 |
5、指导性 | 第38-39页 |
(四) 顶层设计的战略意义 | 第39-42页 |
1、优化了我国道德问题治理理论 | 第39页 |
2、丰富了我国国家治理思想体系 | 第39-40页 |
3、保障了道德治理活动有序开展 | 第40-42页 |
二、道德问题治理的共治模式 | 第42-65页 |
(一) 建构共治模式的逻辑依据 | 第42-46页 |
1、政府职能的变迁逻辑 | 第42-44页 |
2、社会性主体治理职能的承接逻辑 | 第44-46页 |
(二) 共治模式的四大主体及其相互关系 | 第46-50页 |
1、四大主体 | 第46-47页 |
2、四大主体的相互关系 | 第47-50页 |
(三) 治理主体的责任分担 | 第50-62页 |
1、政府主导的责任 | 第51-52页 |
2、社会协同的责任 | 第52-59页 |
3、企业落实的责任 | 第59-61页 |
4、个人参与的责任 | 第61-62页 |
(四) 建构共治模式的现实意义 | 第62-65页 |
1、理念更新 | 第63页 |
2、主体更广 | 第63-64页 |
3、功能更强 | 第64页 |
4、效率更高 | 第64页 |
5、效果更优 | 第64-65页 |
三、道德问题治理的支撑机制 | 第65-84页 |
(一) 机制的含义与功能 | 第65-67页 |
(二) 道德问题治理支撑机制的基本构成 | 第67-80页 |
1、公平的利益分享机制 | 第67-70页 |
2、法律与制度的规约机制 | 第70-72页 |
3、社会矛盾协调与社会心理的调适机制 | 第72-73页 |
4、主流价值观的引领、教化与扬抑机制 | 第73-77页 |
5、权力文明的示范机制 | 第77-78页 |
6、行政机关的监管惩戒机制 | 第78页 |
7、社会公众的自律自治机制 | 第78-79页 |
8、现代技术的支撑机制 | 第79-80页 |
(三) 建立支撑机制的社会价值 | 第80-84页 |
1、利益分享公平化 | 第81页 |
2、道德规范德性化 | 第81页 |
3、主流价值实践化 | 第81-82页 |
4、经济秩序良序化 | 第82-83页 |
5、社会发展和谐化 | 第83-84页 |
结语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