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样板戏”叙事策略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8-16页 |
| 一、“革命样板戏”概况 | 第8-9页 |
| 二、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 (一)叙事学方面研究 | 第10-11页 |
| (二)接受美学研究 | 第11页 |
| (三)性别批评方面 | 第11-12页 |
| (四)创作思路方面 | 第12页 |
| (五)“样板戏”的戏曲现代性研究 | 第12-13页 |
| (六)其他研究 | 第13页 |
| 三、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四、文本结构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类型化的人物 | 第16-33页 |
| 第一节 “革命样板戏”角色分析 | 第16-23页 |
| 一、角色功能理论 | 第16-18页 |
| 二、“革命样板戏”的角色功能及特征 | 第18-23页 |
| 第二节 行动元模式分析 | 第23-30页 |
| 一、行动元及行动元模式概念 | 第23-25页 |
| 二、“革命样板戏”行动元模式 | 第25-30页 |
| 第三节 角色与行动元 | 第30-33页 |
| 一、角色与行动元概念辨析 | 第30-31页 |
| 二、角色与行动元的双重关系 | 第31-33页 |
| 第二章 模式化的情节结构 | 第33-62页 |
| 第一节 “革命样板戏”叙事功能分析 | 第33-39页 |
| 一、叙事功能理论 | 第33-35页 |
| 二、“革命样板戏”叙事功能情况 | 第35-39页 |
| 第二节 情节结构的类型及组合特征 | 第39-52页 |
| 一、巴尔特、布雷蒙叙事序列理论 | 第40-42页 |
| 二、“革命样板戏”情节结构模式及特征 | 第42-52页 |
| 第三节 故事情节的深层结构 | 第52-62页 |
| 一、符号矩阵理论 | 第52-53页 |
| 二、“革命样板戏”中的符号矩阵模式 | 第53-62页 |
| 第三章 富有时代特色的话语 | 第62-75页 |
| 第一节 政治性 | 第62-66页 |
| 一、“政治传声筒”话语分析 | 第63-64页 |
| 二、意义单一的叙述话语分析 | 第64-66页 |
| 第二节 阶级性 | 第66-70页 |
| 一、表现阶级感情的话语 | 第67-69页 |
| 二、表现阶级至上的话语 | 第69-70页 |
| 第三节 诗意性 | 第70-75页 |
| 一、工整的对偶与押韵 | 第71-72页 |
| 二、运用比兴手法化用诗词成语 | 第72-75页 |
| 结语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 一、学术专著 | 第76-77页 |
| 二、学位论文 | 第77页 |
| 三、期刊论文 | 第77-7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 一、论文发表 | 第79页 |
| 二、科研项目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