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54页 |
1.1 荧光探针的组成 | 第14页 |
1.2 荧光探针的识别原理 | 第14-21页 |
1.2.1 分子内电荷转移(ICT) | 第14-15页 |
1.2.2 光诱导电子转移(PET) | 第15-16页 |
1.2.3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 | 第16-17页 |
1.2.4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 第17-18页 |
1.2.5 聚集诱导发光(AIE) | 第18-19页 |
1.2.6 C=N异构化 | 第19-20页 |
1.2.7 通键能量转移(TBET) | 第20-21页 |
1.2.8 激发态复合物/激发态缔合物(Excimer Formation) | 第21页 |
1.3 细胞内的一氧化碳(CO)探针 | 第21-29页 |
1.3.1 基于血红蛋白基因编码的CO探针 | 第22页 |
1.3.2 钯调控羰基化反应的CO探针 | 第22-26页 |
1.3.3 Pd~0调节Tsuji-Trost反应的CO探针 | 第26-27页 |
1.3.4 钌配合物的CO探针 | 第27-28页 |
1.3.5 钯催化氨基取代芳基碘的CO探针 | 第28-29页 |
1.4 细胞内的二氧化硫及其衍生物(SO_3~(2-)/HSO_3~-)探针 | 第29-33页 |
1.4.1 亲核加成反应的SO_2 (SO_3~(2-)/HSO_3~-)探针 | 第30-31页 |
1.4.2 乙酰丙酸去保护的SO_2(SO_3~(2-)/HSO_3~-)探针 | 第31-32页 |
1.4.3 偶氮基加成的SO_2(SO_3~(2-)/HSO_3~-)探针 | 第32页 |
1.4.4 与氨基形成电荷转移配合物的SO_2探针 | 第32-33页 |
1.5 细胞内pH值探针 | 第33-39页 |
1.5.1 基于荧光素结构的pH探针 | 第34-36页 |
1.5.2 基于花菁结构的pH探针 | 第36-38页 |
1.5.3 基于纳米材料的pH探针 | 第38-39页 |
1.6. 本文选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54页 |
第2章 环钯配合物的荧光增强型探针对一氧化碳的灵敏检测 | 第54-68页 |
2.1 引言 | 第54-5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5-58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55页 |
2.2.2 4-(1H-benzo[d]imidazol-2-yl)benzoic acid (BBA)的合成 | 第55-56页 |
2.2.3 合成探针HFCO-1 | 第56页 |
2.2.4 探针HFCO-1对CO的选择性 | 第56页 |
2.2.5 BBA和HFCO-1量子产率的测量 | 第56-57页 |
2.2.6 细胞毒性实验 | 第57页 |
2.2.7 细胞中外源性CO的荧光成像 | 第57页 |
2.2.8 细胞中内源性CO的荧光成像 | 第57-5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5页 |
2.3.1 探针HFCO-1的合成及其表征 | 第58页 |
2.3.2 探针HFCO-1的光谱特征及其对CO的光谱响应 | 第58-59页 |
2.3.3 探针HFCO-1对CO的荧光定量分析 | 第59-61页 |
2.3.4 探针HFCO-1对CO的选择性 | 第61-62页 |
2.3.5 探针HFCO-1对CO的响应机理 | 第62-63页 |
2.3.6 探针HFCO-1对外源性和内源性CO的细胞成像研究 | 第63-6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第3章 纳米有机复合比率荧光探针对二氧化硫及其衍生物的灵敏检测 | 第68-86页 |
3.1 引言 | 第68-6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9-72页 |
3.2.1 原料及规格 | 第69-70页 |
3.2.2 合成2,3,3-三甲基-1-(3-丙磺酸内酯)-3H吲哚 | 第70页 |
3.2.3 合成有机分子DPS | 第70-71页 |
3.2.4 制备己二胺修饰的发光氧化石墨烯(Hex-FGO) | 第71页 |
3.2.5 纳米有机复合探针(Hex-FGO-DPS)体外检测亚硫酸氢根 | 第71页 |
3.2.6 共聚焦荧光成像 | 第71-72页 |
3.2.7 气体检测过程 | 第72页 |
3.2.8 仪器 | 第7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2-82页 |
3.3.1 DPS的合成方法及其对亚硫酸氢根的响应 | 第72-75页 |
3.3.2 比率荧光探针Hex-FGO-DPS的构建 | 第75-78页 |
3.3.3 比率荧光探针Hex-FGO-DPS对亚硫酸氢根的荧光响应 | 第78-79页 |
3.3.4 比率荧光探针Hex-FGO-DPS对亚硫酸氢根的选择性 | 第79-80页 |
3.3.5 细胞中亚硫酸氢根的比率荧光成像研究 | 第80-81页 |
3.3.6 Hex-FGO-DPS对SO_2气体的响应 | 第81-8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第4章 可逆的近红外荧光探针对水中和细胞中pH值的检测 | 第86-100页 |
4.1 引言 | 第8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6-89页 |
4.2.1 原料及规格 | 第86-87页 |
4.2.2 仪器与方法 | 第87页 |
4.2.3 合成三醛基甲烷(triformyl methane) | 第87页 |
4.2.4 合成Cy-A | 第87-88页 |
4.2.5 合成Cy-H | 第88页 |
4.2.6 量子产率的计算 | 第88页 |
4.2.7 pKa值的计算 | 第88页 |
4.2.8 MTT实验 | 第88-89页 |
4.2.9 细胞中不同pH值成像 | 第8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9-97页 |
4.3.1 Cy-H的表征与光谱特征 | 第89-91页 |
4.3.2 Cy-H的吸收光谱与荧光光谱对pH值的响应 | 第91-94页 |
4.3.3 Cy-H的对pH值的可逆响应与选择性 | 第94-95页 |
4.3.4 细胞成像 | 第95-9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
第5章 铜离子调控的金团簇用于青霉胺的荧光增强检测 | 第100-116页 |
5.1 引言 | 第100-101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1-102页 |
5.2.1 原料 | 第101页 |
5.2.2 金团簇(MUA-AuNCs)的制备 | 第101页 |
5.2.3 金团簇的表征 | 第101页 |
5.2.4 探针对青霉胺荧光响应的测量 | 第101-102页 |
5.2.5 实际样品中青霉胺的测量 | 第10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11页 |
5.3.1 MUA-AuNCs的制备 | 第102-103页 |
5.3.2 MUA-AuNCs的表征 | 第103-105页 |
5.3.3 铜离子对MUA-AuNCs荧光的猝灭 | 第105-106页 |
5.3.4 MUA-AuNCs-Copper复合物对青霉胺的检测原理 | 第106-108页 |
5.3.5 复合探针对青霉胺的荧光增强型响应 | 第108-109页 |
5.3.6 复合探针对青霉胺的选择性 | 第109-110页 |
5.3.7 实际样品中青霉胺的检测 | 第110-11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16页 |
6.2 展望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20-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