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硫醇保护金团簇(Au_m(SR)_n)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1.1 Au_m(SR)_n团簇的实验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1.2 Au_m(SR)_n团簇结构的理论预测 | 第14-15页 |
1.2 Au_m(SR)_n团簇预测的电子结构理论 | 第15-18页 |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计算方法 | 第20-26页 |
2.1 密度泛函理论 | 第20-23页 |
2.2 遗传算法 | 第23-24页 |
2.3 AdNDP程序 | 第24页 |
2.4 核独立化学位移方法 | 第24-25页 |
2.5 高斯(Gaussian)软件 | 第25-26页 |
第三章 Au-Cl二组分体系Au_xCl_y(x+y=20)的结构相图研究 | 第26-40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26-27页 |
3.2 计算方法 | 第2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8页 |
3.3.1 结构相图 | 第27-32页 |
3.3.2 几何和电子结构 | 第32-38页 |
3.4 延伸讨论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Au_(30)团簇的电子和几何结构研究: 带有μ_3-S的三齿保护基保护的2e-超原子金核网络 | 第40-52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40-41页 |
4.2 计算方法 | 第41-4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1页 |
4.3.1 结构 | 第43-45页 |
4.3.2 化学键分析 | 第45-49页 |
4.3.3 芳香性 | 第49-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Au_4-(AuL)_(1-12)(L=Cl,SH,PH_2,SCH_3)纳米团簇4e超原子网络的演变研究 | 第52-65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52-53页 |
5.2 计算方法 | 第5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3页 |
5.3.1 几何和电子结构 | 第53-62页 |
5.3.2 芳香性 | 第62-63页 |
5.3.3 稳定性 | 第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六章 (MCl)_n(n=1-12,M=Cu,Ag)团簇结构和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第65-80页 |
6.1 研究背景 | 第65-66页 |
6.2 计算方法 | 第66-68页 |
6.2.1 计算细节 | 第66-67页 |
6.2.2 基准点计算 | 第67-68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68-78页 |
6.3.1 几何结构 | 第69-72页 |
6.3.2 结合能 | 第72-73页 |
6.3.3 NCI分析 | 第73-76页 |
6.3.4 (CuCl)_3和(AgCl)_3团簇的电子和成键性质 | 第76-77页 |
6.3.5 芳香性 | 第77-7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七章 Au_(70)S_(20)(PPh_3)_(12)团簇的电子和几何结构研究 | 第80-90页 |
7.1 研究背景 | 第80页 |
7.2 计算方法 | 第80-82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82-88页 |
7.3.1 结构 | 第82-87页 |
7.3.2 化学键分析 | 第87页 |
7.3.3 芳香性 | 第87-88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14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