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0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1.3 介观尺度成形中尺度效应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 第16-27页 |
1.3.1 流动应力尺度效应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 第16-20页 |
1.3.2 介观尺度摩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 第20-24页 |
1.3.3 介观尺度拉深成形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 第24-27页 |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第二章 介观/宏观尺度纯铜的力学性能及载荷下晶粒变形的研究 | 第30-55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介观/宏观尺度纯铜的力学性能 | 第30-37页 |
2.2.1 薄板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方法 | 第30-34页 |
2.2.2 介观/宏观尺度下铜晶体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34-37页 |
2.3 不同晶界方向下铜双晶晶界处应力及变形的模拟研究 | 第37-45页 |
2.3.1 模拟模型及参数 | 第39-40页 |
2.3.2 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40-43页 |
2.3.3 垂直双晶中晶界面的受力状态 | 第43-45页 |
2.4 不同晶界方向下铜双晶晶界处应力及变形的试验研究 | 第45-53页 |
2.4.1 试验材料 | 第45-46页 |
2.4.2 试验方法 | 第46页 |
2.4.3 试验结果 | 第46-5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三章 介观尺度薄板成形流动应力尺度效应的试验与理论研究 | 第55-87页 |
3.1 引言 | 第55页 |
3.2 拉伸试验 | 第55-59页 |
3.2.1 拉伸设备及主要参数 | 第55页 |
3.2.2 拉伸试样的材料和厚度规格 | 第55-56页 |
3.2.3 拉伸试样的几何尺寸 | 第56页 |
3.2.4 拉伸试验方案 | 第56-57页 |
3.2.5 拉伸试样的制备 | 第57-59页 |
3.3 拉伸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 第59-67页 |
3.3.1 厚度变化与流动应力的关系 | 第59-62页 |
3.3.2 宽度变化与流动应力的关系 | 第62页 |
3.3.3 晶粒大小变化与流动应力的关系 | 第62-64页 |
3.3.4 尺度效应刻画参数-表层面积比(SAP) | 第64-67页 |
3.4 介观尺度成形流动应力尺度效应产生的机理 | 第67-73页 |
3.4.1 金属的晶体结构与受力分析 | 第68-70页 |
3.4.2 表层晶粒与内部晶粒的差别 | 第70-72页 |
3.4.3 流动应力尺度效应产生的机理 | 第72-73页 |
3.5 流动应力尺度效应的 SAP 相关过渡式表面层模型建模 | 第73-78页 |
3.5.1 传统多晶体流动应力模型 | 第73-74页 |
3.5.2 单晶体流动应力模型 | 第74-75页 |
3.5.3 表面层模型 | 第75-76页 |
3.5.4 过渡式表面层模型 | 第76-77页 |
3.5.5 SAP 相关过渡式表面层模型 | 第77-78页 |
3.6 参数 k 的取值确定与模型验证 | 第78-86页 |
3.6.1 表面层晶粒性能的选取 | 第78-80页 |
3.6.2 参数k 的取值确定 | 第80-84页 |
3.6.3 SAP 相关过渡式表面层模型的验证 | 第84-8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四章 介观尺度薄板成形摩擦尺度效应的试验研究 | 第87-111页 |
4.1 引言 | 第87页 |
4.2 薄板成形摩擦系数测试方法及特点 | 第87-91页 |
4.2.1 滑动测试法 | 第88页 |
4.2.2 拉弯测试法 | 第88-89页 |
4.2.3 拉胀测试法 | 第89-90页 |
4.2.4 探针测试法 | 第90-91页 |
4.3 介观尺度薄板成形摩擦系数拉胀测试系统的搭建 | 第91-99页 |
4.3.1 摩擦系数拉胀测试系统的技术方案 | 第91页 |
4.3.2 摩擦系数拉胀测试系统的关键技术与关键部件 | 第91-95页 |
4.3.3 摩擦系数拉胀测试系统可靠性验证 | 第95-99页 |
4.4 介观尺度薄板成形摩擦尺度效应的试验研究与结果 | 第99-106页 |
4.4.1 试验方案与试样制备 | 第99-101页 |
4.4.2 润滑条件下的摩擦尺度效应的试验与结果 | 第101-104页 |
4.4.3 非润滑条件下的摩擦尺度效应的试验与结果 | 第104-106页 |
4.5 当前介观成形摩擦尺度效应理论模型的不足 | 第106-10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8-111页 |
第五章 介观尺度摩擦面形貌的观察与摩擦尺度效应的理论研究 | 第111-150页 |
5.1 引言 | 第111页 |
5.2 摩擦面形貌制备试验台的搭建和试样制备 | 第111-116页 |
5.2.1 摩擦面形貌的要求 | 第112页 |
5.2.2 摩擦面形貌试样制备方法与试验台要求 | 第112-114页 |
5.2.3 摩擦面形貌制备试验台的设计与制造 | 第114-116页 |
5.3 摩擦面形貌制备试验 | 第116-123页 |
5.3.1 试验目的 | 第116页 |
5.3.2 试验方案 | 第116-117页 |
5.3.3 试样的制备 | 第117-123页 |
5.4 介观尺度薄板摩擦面形貌的观察与分析 | 第123-138页 |
5.4.1 摩擦范围内的典型形貌 | 第123-126页 |
5.4.2 摩擦范围内各种区域的划分和面积计算 | 第126-131页 |
5.4.3 不同参数下摩擦范围内的形貌观察 | 第131-138页 |
5.4.4 总结 | 第138页 |
5.5 润滑条件下介观摩擦尺度效应的产生与机理 | 第138-140页 |
5.6 润滑条件下介观尺度摩擦模型的建立 | 第140-148页 |
5.6.1 常用摩擦模型 | 第141-142页 |
5.6.2 尺寸参数 K | 第142-143页 |
5.6.3 模型的建立 | 第143-147页 |
5.6.4 模型参数讨论与模型验证 | 第147-14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48-150页 |
第六章 薄铜板的介观尺度拉深试验研究 | 第150-164页 |
6.1 引言 | 第150-151页 |
6.2 拉深试验的目地与方案 | 第151-152页 |
6.2.1 试验目地 | 第151页 |
6.2.2 试验方案 | 第151-152页 |
6.3 模具设计与制造 | 第152-154页 |
6.4 试验结果与拉深质量分析 | 第154-163页 |
6.4.1 晶粒大小对首次最大拉深高度的影响 | 第154-157页 |
6.4.2 晶粒大小与破裂失效的关系 | 第157-160页 |
6.4.3 晶粒的大小与成形件的壁厚 | 第160-16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63-16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64-166页 |
本文结论 | 第164-165页 |
展望 | 第165-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8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81-182页 |
致谢 | 第182-183页 |
附件 | 第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