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目录 | 第15-18页 |
表目录 | 第18-19页 |
图目录 | 第19-21页 |
术语表 | 第21-24页 |
1 绪论 | 第24-53页 |
1.1 生态系统学的发展和理论突破 | 第24-30页 |
1.1.1 传统“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论分析 | 第24-27页 |
1.1.2 新生态系统理论 | 第27-30页 |
1.2 从传统生态系统学到新生态系统学——先驱们的贡献 | 第30-35页 |
1.2.1 新生态系统思想的经济学来源 | 第31-32页 |
1.2.2 新生态系统思想的地理学来源 | 第32-33页 |
1.2.3 新生态系统思想的景观生态学来源 | 第33-34页 |
1.2.4 新生态系统思想的人类生态学来源 | 第34-35页 |
1.3 城乡耦合系统 | 第35-42页 |
1.3.1 生态核 | 第36-38页 |
1.3.2 生态器 | 第38-40页 |
1.3.3 生态质 | 第40-42页 |
1.4 城乡耦合系统碳循环——人类修饰到主导 | 第42-50页 |
1.4.1 全球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人源改变 | 第42-45页 |
1.4.2 碳排放的生命周期评估 | 第45-48页 |
1.4.3 城市系统碳流和碳库特征 | 第48-50页 |
1.5 城乡耦合系统碳相关生态服务研究 | 第50-51页 |
1.6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目的和意义 | 第51-5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53-64页 |
2.1 方法论 | 第53-58页 |
2.1.1 城乡耦合系统的物理边界 | 第53-54页 |
2.1.2 城乡耦合系统结构 | 第54-56页 |
2.1.3 源-库-流理论和质量平衡法 | 第56-57页 |
2.1.4 生命周期评估法 | 第57-58页 |
2.1.5 整合分析法 | 第58页 |
2.2 研究方法概述 | 第58-64页 |
2.2.1 野外调查和采样 | 第58-60页 |
2.2.2 实验测定 | 第60页 |
2.2.3 年鉴文献数据搜集 | 第60-63页 |
2.2.4 统计分析 | 第63-64页 |
3 城乡耦合系统碳循环:中国案例 | 第64-84页 |
3.1 引言 | 第64-66页 |
3.2 城乡耦合系统碳循环计算方法 | 第66-74页 |
3.2.1 生产子系统碳平衡计算:以农田为例 | 第66-70页 |
3.2.2 分解子系统碳平衡计算:以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为例 | 第70-72页 |
3.2.3 人居子系统碳平衡计算 | 第72-74页 |
3.3 农田子系统碳循环 | 第74-78页 |
3.3.1 农田子系统碳通量和积累 | 第74-76页 |
3.3.2 农田子系统化石能源消耗与生命周期碳平衡 | 第76-78页 |
3.4 分解子系统碳循环 | 第78-80页 |
3.4.1 污水处理厂碳通量 | 第78页 |
3.4.2 垃圾填埋场碳通量和积累 | 第78-79页 |
3.4.3 分解子系统化石能源消耗与生命周期碳平衡 | 第79-80页 |
3.5 人居子系统碳循环 | 第80-82页 |
3.5.1 人居子系统碳通量和积累 | 第80-81页 |
3.5.2 人居子系统化石能源消耗与生命周期碳平衡 | 第81-8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4 食物生产系统的集约化转变:碳循环及生态服务 | 第84-126页 |
4.1 引言 | 第84-87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87-100页 |
4.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87-91页 |
4.2.2 系统边界和碳平衡计算 | 第91-92页 |
4.2.3 数据搜集和计算 | 第92-96页 |
4.2.4 塑料温室农业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框架和计算 | 第96-100页 |
4.3 塑料温室农业的碳循环 | 第100-111页 |
4.3.1 碳输入和净生产力 | 第100-102页 |
4.3.2 土壤碳 | 第102-107页 |
4.3.3 农业生产过程碳排放 | 第107-109页 |
4.3.4 生命周期净碳流 | 第109-111页 |
4.4 温室农业碳循环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1-114页 |
4.4.1 自然因素 | 第112-113页 |
4.4.2 社会经济因素 | 第113-114页 |
4.5 塑料温室农业扩张的生态-社会-经济贡献 | 第114-123页 |
4.5.1 温室农业扩张对碳循环贡献 | 第114-115页 |
4.5.3 塑料温室农业生态系统服务 | 第115-120页 |
4.5.4 塑料温室农业社会经济效益 | 第120-122页 |
4.5.5 塑料温室农业的发展机制 | 第122-12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23-126页 |
5 人工分解系统:碳循环及生态服务 | 第126-156页 |
5.1 引言 | 第126-127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127-136页 |
5.2.1 研究样地及人工湿地信息 | 第127-130页 |
5.2.2 系统边界和碳平衡计算 | 第130-131页 |
5.2.3 数据搜集和计算 | 第131-134页 |
5.2.4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框架和计算 | 第134-136页 |
5.3 人工湿地碳循环 | 第136-144页 |
5.3.1 净生产力 | 第136-138页 |
5.3.2 土壤碳 | 第138-139页 |
5.3.3 建设与运行过程温室气体排放 | 第139-141页 |
5.3.4 人工湿地生命周期碳平衡 | 第141-144页 |
5.4 人工湿地碳平衡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44-148页 |
5.4.1 人工湿地污水氮输入 | 第144-145页 |
5.4.2 人工湿地结构 | 第145-146页 |
5.4.3 人工湿地物种配置 | 第146-148页 |
5.5 人工湿地的生态-社会-经济贡献 | 第148-153页 |
5.5.1 人工湿地能源生产与其他生物能源生产体系比较 | 第148-149页 |
5.5.2 人工湿地利用废氮生产生物能源对碳循环贡献 | 第149页 |
5.5.4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 | 第149-151页 |
5.5.5 人工湿地社会经济可行性 | 第151-15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53-156页 |
6 城市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生态服务 | 第156-185页 |
6.1 引言 | 第156-157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157-164页 |
6.2.1 城市边界定义和样本城市选取 | 第157-158页 |
6.2.2 城市碳库分类和影响因子选择 | 第158页 |
6.2.3 数据采集和计算方法 | 第158-161页 |
6.2.4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框架和计算 | 第161-164页 |
6.3 城市绿地系统碳循环 | 第164-172页 |
6.3.1 城市绿地碳固定 | 第164-166页 |
6.3.2 城市绿地管理过程化石能源碳排放 | 第166-167页 |
6.3.3 城市绿地废弃物生产生物能源碳减排 | 第167-168页 |
6.3.4 城市绿地生命周期碳平衡 | 第168-169页 |
6.3.5 城市绿地碳密度 | 第169-172页 |
6.4 城市人居系统碳密度 | 第172-174页 |
6.5 城市碳密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74-178页 |
6.5.1 自然因素 | 第174-176页 |
6.5.2 社会经济因素 | 第176-178页 |
6.6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 | 第178-182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82-18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85-191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85-190页 |
7.1.1 城乡耦合系统碳流和碳积累 | 第186-187页 |
7.1.2 城乡耦合系统中食物生产系统集约化过程的碳平衡和生态服务 | 第187页 |
7.1.3 城乡耦合系统中替代传统人工分解系统的碳平衡和生态服务 | 第187-188页 |
7.1.4 城乡耦合系统中城市化过程的碳平衡和生态服务 | 第188页 |
7.1.5 城乡耦合系统人类主导碳循环的自然-社会-经济影响因素 | 第188-190页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90-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226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