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真菌防治粉虱的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1 粉虱的发生、危害及抗药性 | 第12-13页 |
1.2 粉虱的综合防治途径 | 第13-14页 |
1.2.1 农业防治途径 | 第13-14页 |
1.2.2 生物防治途径 | 第14页 |
1.3 粉虱病原真菌与生物防治 | 第14-18页 |
1.3.1 蜡蚧轮枝菌 | 第16页 |
1.3.2 玫烟色拟青霉 | 第16-17页 |
1.3.3 球孢白僵菌 | 第17-18页 |
1.3.4 座壳孢菌 | 第18页 |
1.4 昆虫病原真菌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1.5 本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19-20页 |
2 菌株筛选及生防真菌杀虫活性评价 | 第20-2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2.1.1 供试菌株 | 第20页 |
2.1.2 供试粉虱 | 第20-21页 |
2.1.3 生物测定 | 第21页 |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1-2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7页 |
2.2.1 座壳孢菌接种粉虱幼虫死亡率的比较 | 第23页 |
2.2.2 对座壳孢FJSM菌株杀虫活性的评价 | 第23-27页 |
2.3 讨论 | 第27-29页 |
3 响应面效应法(RSM)优化液固双相发酵条件 | 第29-3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3.1.1 菌种来源 | 第29页 |
3.1.2 接种及测试方法 | 第29-30页 |
3.1.3 响应面法 | 第30-31页 |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8页 |
3.2.1 C、N源及其他因素筛选结果 | 第31页 |
3.2.2 通过PB实验寻找主效因子 | 第31-32页 |
3.2.3 最陡爬坡实验 | 第32-33页 |
3.2.4 Box-Behnken实验 | 第33-38页 |
3.2.5 模型的验证实验 | 第38页 |
3.3 讨论 | 第38-39页 |
4 座壳孢菌剂型配方的筛选 | 第39-4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4.1.1 制剂原料 | 第39-40页 |
4.1.2 孢子粉的制备 | 第40页 |
4.1.3 各种原料的筛选 | 第40-41页 |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7页 |
4.2.1 溶剂油与孢子的相容性 | 第41页 |
4.2.2 乳化剂及其他助剂与孢子的相容性 | 第41-42页 |
4.2.3 吸附剂与孢子的相容性 | 第42-43页 |
4.2.4 紫外吸收剂的筛选 | 第43-44页 |
4.2.5 三种剂型配比测试 | 第44-47页 |
4.3 讨论 | 第47-48页 |
5 座壳孢菌水油剂与化学杀虫剂的相容性及其杀虫效应 | 第48-54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5.1.1 供试菌株及其水油剂 | 第48页 |
5.1.2 菌株与常用化学杀虫剂相容性的测定 | 第48页 |
5.1.3 菌药互作杀虫效果生物测定 | 第48-49页 |
5.1.4 数据分析 | 第49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5.2.1 座壳孢菌FJSM菌株与常用化学杀虫剂相容性 | 第49-50页 |
5.2.2 FJSM菌株与烯腚虫胺互作对烟粉虱的影响 | 第50页 |
5.2.3 烯腚虫胺对FJSM菌株杀虫活性的影响 | 第50-52页 |
5.2.4 FJSM菌株与烯腚虫胺互作的时间剂量效应 | 第52-53页 |
5.3 讨论 | 第53-54页 |
6 安全性试验 | 第54-60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7页 |
6.1.1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6.1.2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 第54-55页 |
6.1.3 急性经皮毒性试验 | 第55-56页 |
6.1.4 眼刺激试验 | 第56-57页 |
6.1.5 鱼类安全性试验 | 第57页 |
6.1.6 数据处理 | 第57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57-59页 |
6.2.1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 第57页 |
6.2.2 急性经皮毒性试验 | 第57页 |
6.2.3 眼刺激试验 | 第57-58页 |
6.2.4 鱼类安全性试验 | 第58-59页 |
6.3 讨论 | 第59-6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附录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