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前言 | 第9-10页 |
1.2 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的特点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0-11页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11-12页 |
1.3.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1页 |
1.3.2 研究的内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路面的维护和保养技术控制 | 第12-34页 |
2.1 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的基本目标及任务 | 第12-13页 |
2.1.1 概念 | 第12页 |
2.1.2 内容 | 第12-13页 |
2.2 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 | 第13-14页 |
2.2.1 概念 | 第13页 |
2.2.2 科学技术研究、科技情报交流 | 第13-14页 |
2.2.3 技术文件管理 | 第14页 |
2.2.4 技术责任管理 | 第14页 |
2.3 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2.3.1 交通流量剧增,加快了公路的老化 | 第14页 |
2.3.2 养护运行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 | 第14页 |
2.3.3 养护人员操作水平低,养护机械闲置率高 | 第14-15页 |
2.3.4 养护管理人员缺乏较高的养护知识水平 | 第15页 |
2.4 对公路养护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 第15-21页 |
2.4.1 养护工作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管理 | 第15页 |
2.4.2 在养护管理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 | 第15-20页 |
2.4.3 养护管理必须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 第20页 |
2.4.4 做好监理工作 | 第20-21页 |
2.5 预防性养护 | 第21-33页 |
2.5.1 概念 | 第21-22页 |
2.5.2 预防性养护的实质 | 第22页 |
2.5.3 预防性养护实施的影响因素 | 第22页 |
2.5.4 国内道路预防性养护状况调查分析 | 第22页 |
2.5.5 预防性养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2-23页 |
2.5.6 预防性养护研究与评价指标 | 第23-24页 |
2.5.7 预防性养护标准 | 第24页 |
2.5.8 加强早期预防性养护 | 第24-29页 |
2.5.9 路面裂缝修补后开裂病害维修技术 | 第29-31页 |
2.5.10加强预防性养护的管理 | 第31-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控制养护工程的成本 | 第34-45页 |
3.1 高等级公路养护成本概述 | 第34-35页 |
3.1.1 高等级公路养护成本组成 | 第34页 |
3.1.2 养护成本管理计划、控制与核算 | 第34-35页 |
3.2 养护成本管理的研究 | 第35-42页 |
3.2.1 加强养护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 第35页 |
3.2.2 加强养护成本管理的建议 | 第35-39页 |
3.2.3 公路机械设备使用中存在的实质问题 | 第39-40页 |
3.2.4 公路养护机械设备的管理 | 第40页 |
3.2.5 加强管理发挥机械效益 | 第40-41页 |
3.2.6 重视养护作业的安全工作 | 第41-42页 |
3.3 招投标管理 | 第42-43页 |
3.3.1 养护工程招投标制的特点 | 第42-43页 |
3.4 定额养护及计量支付管理 | 第43-44页 |
3.4.1 定额养护 | 第43页 |
3.4.2 定额养护单价日常管理 | 第43页 |
3.4.3 计量支付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高等级公路对环境影响 | 第45-60页 |
4.1 高等级公路污染影响问题研究 | 第45-47页 |
4.1.1 评价等级 | 第45页 |
4.1.2 评价因子及环境保护目标 | 第45-46页 |
4.1.3 营运期评价标准 | 第46-47页 |
4.2 评价重点和保护目标 | 第47-51页 |
4.2.1 评价内容与评价重点 | 第47-48页 |
4.2.2 主要保护目标 | 第48-50页 |
4.2.3 污染物排放评价标准 | 第50-51页 |
4.3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第51-54页 |
4.3.1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 第51页 |
4.3.2 动植物影响评价 | 第51页 |
4.3.3 绿化管护 | 第51-53页 |
4.3.4 公路景观 | 第53-54页 |
4.4 高速公路大块抛洒物清理 | 第54-56页 |
4.4.1 高速公路大块抛洒物表现形式及危害 | 第54页 |
4.4.2 针对大块抛洒物处理的理念 | 第54-55页 |
4.4.3 清理大块抛洒物的步骤和内容 | 第55页 |
4.4.4 保障运营安全、行车高速畅通 | 第55-56页 |
4.5 公众参与 | 第56页 |
4.5.1 参与的目的和意义 | 第56页 |
4.5.2 参与方式 | 第56页 |
4.6 环境空气污染的措施及运营的社会效益 | 第56-58页 |
4.6.1 环境保护措施论证及对策建议 | 第56-57页 |
4.6.2 运营的社会效益 | 第57-58页 |
4.7 环境监测计划 | 第58-59页 |
4.8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 | 第59页 |
4.8.1 对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评价 | 第59页 |
4.8.2 营运阶段的环保措施与建议 | 第59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5.1 结论 | 第60页 |
5.2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