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价及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智慧城市研究综述 | 第11-19页 |
1.2.1 智慧城市概念综述 | 第11-12页 |
1.2.2 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综述 | 第12-16页 |
1.2.3 智慧城市评价体系 | 第16-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9-21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4.1 拟采取的研究方案 | 第21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21-24页 |
2 智慧城市相关理论基础 | 第24-34页 |
2.1 智慧城市概述 | 第24-28页 |
2.1.1 智慧城市定义 | 第24页 |
2.1.2 智慧城市特征 | 第24-25页 |
2.1.3 多重视角下的智慧城市 | 第25页 |
2.1.4 智慧城市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25-28页 |
2.1.5 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 第28页 |
2.2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理论模型 | 第28-31页 |
2.3 智慧城市发展的技术支撑 | 第31-34页 |
2.3.1 物联网技术 | 第31页 |
2.3.2 云计算技术 | 第31-32页 |
2.3.3 大数据 | 第32-33页 |
2.3.4 下一代互联网 | 第33-34页 |
3 智慧城市发展的驱动机理 | 第34-42页 |
3.1 外界压力 | 第34-36页 |
3.1.1 经济危机 | 第34页 |
3.1.2 城市病问题 | 第34-35页 |
3.1.3 城市竞争 | 第35-36页 |
3.2 基础支撑力 | 第36-37页 |
3.2.1 理念认同 | 第36页 |
3.2.2 国家政策支持 | 第36-37页 |
3.2.3 舆论导向 | 第37页 |
3.3 发展的推力 | 第37-38页 |
3.3.1 信息化人才 | 第37-38页 |
3.3.2 低碳发展水平 | 第38页 |
3.4 发展的拉力 | 第38-42页 |
3.4.1 新技术应用 | 第38-39页 |
3.4.2 创新力 | 第39-42页 |
4 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42-50页 |
4.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 第42页 |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42-43页 |
4.3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3-46页 |
4.3.1 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第43-46页 |
4.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6页 |
4.4 智慧城市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46-47页 |
4.5 指标权重的确立 | 第47-50页 |
4.5.1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 第47-49页 |
4.5.2 具体的判断矩阵及重要度计算 | 第49-50页 |
5 实证研究 | 第50-70页 |
5.1 河南省智慧城市的建设原则及主要目标 | 第50-52页 |
5.1.1 建设原则 | 第50-51页 |
5.1.2 主要目标 | 第51-52页 |
5.2 河南省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 第52-56页 |
5.2.1 政策支持 | 第52-53页 |
5.2.2 建设情况 | 第53-56页 |
5.3 样本选取与原始数据 | 第56-61页 |
5.3.1 样本选取 | 第56页 |
5.3.2 原始数据处理及发展指数计算 | 第56-61页 |
5.4 智慧城市发展指数与分指数相关性分析 | 第61-63页 |
5.5 智慧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63-66页 |
5.6 发展对策及建议 | 第66-70页 |
6 结束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1 | 第76-77页 |
附录2 | 第77-80页 |
作者简历 | 第80-8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