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联席会议制度运行的法制困境与出路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域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一、联席会议制度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跨省联席会议的公务法人性质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对域内外跨省联席会议制度研究的评价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第12-14页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页 |
二、研究的思路 | 第12页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12-13页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跨省联席会议制度的运行现状 | 第14-23页 |
第一节 跨省联席会议的组织形式 | 第14-16页 |
一、跨省联席会议概念的变迁 | 第14-15页 |
二、跨省联席会议性质的现实体现 | 第15-16页 |
第二节 跨省联席会议的权义结构 | 第16-18页 |
一、对内的权义结构 | 第16-17页 |
二、对外的权义结构 | 第17-18页 |
第三节 跨省联席会议的议事规则 | 第18-20页 |
一、议事程序与具体办事机构 | 第18-19页 |
二、议事成果形式 | 第19-20页 |
三、议事监督方式 | 第20页 |
第四节 跨省联席会议的法律责任 | 第20-23页 |
一、对内的法律责任 | 第20-21页 |
二、对外的法律责任 | 第21-23页 |
第三章 跨省联席会议制度运行的法制困境 | 第23-31页 |
第一节 跨省联席会议的法律定性模糊 | 第23-25页 |
一、现行跨省联席会议的法律性质界定模糊 | 第23页 |
二、现行跨省联席会议主体地位的法制保障缺失 | 第23-25页 |
第二节 跨省联席会议的权义结构缺失 | 第25-26页 |
一、对内权义结构缺失 | 第25页 |
二、对外权义结构缺失 | 第25-26页 |
第三节 跨省联席会议的议事规则不健全 | 第26-28页 |
一、议事程序不规范和具体办事机构的设置不统一 | 第26-27页 |
二、议事成果形式不统一 | 第27页 |
三、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方式 | 第27-28页 |
第四节 跨省联席会议的法律责任缺失 | 第28-31页 |
一、对内法律责任缺失 | 第28-30页 |
二、对外法律责任缺失 | 第30-31页 |
第四章 跨省联席会议制度运行的出路 | 第31-48页 |
第一节 跨省联席会议法律性质的重新界定 | 第31-39页 |
一、跨省联席会议性质的学理界定及评价 | 第31-32页 |
二、跨省联席会议的“公务法人”性质 | 第32-38页 |
三、跨省联席会议主体地位的法律确认 | 第38-39页 |
第二节 跨省联席会议权义结构的建构 | 第39-40页 |
一、对内权义结构的建构 | 第39-40页 |
二、对外权义结构的建构 | 第40页 |
第三节 跨省联席会议议事规则的完善 | 第40-43页 |
一、规范议事程序和统一具体办事机构的设置 | 第40-41页 |
二、统一议事成果形式 | 第41-42页 |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方式 | 第42-43页 |
第四节 跨省联席会议法律责任的构建 | 第43-48页 |
一、建立对内法律责任 | 第43-47页 |
二、建立对外法律责任 | 第47-48页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