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7页 |
1.1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 第7-11页 |
1.1.1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1.2 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1.3.1 领导干部失职渎职 | 第13-14页 |
1.3.2 行政问责制 | 第14-15页 |
1.4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1.4.1 责任政府理论 | 第15页 |
1.4.2 权责一致理论 | 第15-16页 |
1.4.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6-17页 |
2 我国政府领导干部失职渎职行为问责制现状分析 | 第17-26页 |
2.1 领导干部失职渎职问责制现状 | 第17-23页 |
2.1.1 失职渎职行为的表现形式 | 第17-19页 |
2.1.2 失职渎职问责案件的主要特征 | 第19-23页 |
2.2 现行失职渎职问责制的实践成效 | 第23-26页 |
2.2.1 在制度建设方面 | 第23-24页 |
2.2.2 在实践操作方面 | 第24-26页 |
3 我国领导干部失职渎职行为问责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6-31页 |
3.1 问责制度方面的缺陷 | 第26-28页 |
3.1.1 问责主体缺位,客体范围过窄 | 第26-27页 |
3.1.2 问责形式有待增加 | 第27-28页 |
3.1.3 立法体制不完善,监督不独立 | 第28页 |
3.2 制度实施方面的问题 | 第28-29页 |
3.2.1 问责过程效率低下 | 第28-29页 |
3.2.2 有法难依,执法不严 | 第29页 |
3.3 心理认知层面上的问题 | 第29-31页 |
4 重庆市领导干部失职渎职问责制度的现状研究 | 第31-39页 |
4.1 重庆市行政问责制的发展历程 | 第31-35页 |
4.1.1 重庆市行政问责制度的初始阶段(1997-2004 年) | 第31-33页 |
4.1.2 重庆市行政问责制度的发展和完善阶段(2004 年—至今) | 第33-35页 |
4.2 重庆市领导干部失职渎职问责制的实践效果 | 第35-36页 |
4.3 重庆市领导干部失职渎职问责制存在主要问题和原因 | 第36-39页 |
4.3.1 制度缺陷:规章制度不健全,法律条款不清晰 | 第36-37页 |
4.3.2 操作缺陷:程序不规范,监管未落实 | 第37-39页 |
5 完善政府领导干部失职渎职问责制的思路与对策 | 第39-45页 |
5.1 加强问责环境建设,营造问责政治氛围 | 第39-40页 |
5.1.1 在政府领导干部的层面上 | 第39-40页 |
5.1.2 在社会公众的层面上 | 第40页 |
5.2 完善相关法规条例,细化有法可依 | 第40-43页 |
5.2.1 扩大问责主体范围,实现多元化建设 | 第40-41页 |
5.2.2 明确问责内容,实现行为清晰界定 | 第41-42页 |
5.2.3 增加问责手段,明确问责方式 | 第42-43页 |
5.3 完善监督体系,建设公开透明的问责机制 | 第43-44页 |
5.4 完善政府考核评估体系,提高问责效率 | 第44-45页 |
6 结语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页 |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发表的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