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假想防卫的立法构想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假想防卫的立法必要性 | 第13-18页 |
第一节 假想防卫立法符合罪刑法定要求 | 第13-15页 |
一、以事实认识错误来处理假想防卫的弊端 | 第13-14页 |
二、法律规范明确性是罪刑法定的要求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假想防卫立法符合罪刑相适原则 | 第15-16页 |
一、假想防卫的立法符合刑罚目的 | 第15-16页 |
二、假想防卫立法是对认识错误的区别对待 | 第16页 |
第三节 假想防卫立法体现刑法的谦抑性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假想防卫的立法可行性 | 第18-24页 |
第一节 国外既有成果的有益借鉴 | 第18-20页 |
一、参考国外刑法的规定 | 第18-19页 |
二、借鉴国外案例的判决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国内判例研究的有力支持 | 第20-24页 |
一、国内理论研究的有力支持 | 第20-22页 |
二、国内判例作为实践基础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假想防卫的刑事责任基础 | 第24-31页 |
第一节 假想防卫的客观危害 | 第24-25页 |
一、假想防卫造成无辜者人身伤害 | 第24页 |
二、假想防卫造成轻伤以上危害结果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假想防卫的主观罪过 | 第25-28页 |
一、存在故意心理 | 第25-26页 |
二、不存在过失心理 | 第26-27页 |
三、不构成意外事件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假想防卫减轻处罚的原因 | 第28-31页 |
一、假想防卫者主观上是为了保护合法利益 | 第28-29页 |
二、客观因素影响假想防卫者判断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假想防卫的法条设计 | 第31-40页 |
第一节 假想防卫的处罚原则 | 第31-34页 |
一、以“一般理性人”的标准进行判断 | 第31-32页 |
二、符合刑罚轻缓化的趋势要求 | 第32-33页 |
三、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定罪量刑原则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假想防卫的法律特征 | 第34-38页 |
一、假想防卫与近似形态的对比 | 第34-35页 |
二、假想防卫的构成要件 | 第35-38页 |
第三节 假想防卫“应当减轻处罚”的法条设计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6-4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研究的情况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