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6页 |
1.1 莴苣叶斑病 | 第10页 |
1.2 匍柄霉属真菌 | 第10-11页 |
1.3 真菌病毒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1.3.1 真菌病毒及其分类 | 第11-12页 |
1.3.2 真菌病毒传播途径 | 第12-13页 |
1.3.3 真菌病毒对寄主的影响 | 第13-14页 |
1.3.4 真菌病毒的生防前景 | 第14页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莴苣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6-27页 |
2.1 材料、仪器及试剂 | 第16-17页 |
2.1.1 材料 | 第16页 |
2.1.2 仪器 | 第16页 |
2.1.3 试剂 | 第16-1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7-19页 |
2.2.1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17-18页 |
2.2.2 病原菌形态学观察 | 第18页 |
2.2.3 致病性验证 | 第18页 |
2.2.4 病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18-19页 |
2.2.5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1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19-24页 |
2.3.1 症状表现 | 第20-21页 |
2.3.2 形态鉴定 | 第21-22页 |
2.3.3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2-23页 |
2.3.4 致病性验证结果 | 第23-24页 |
2.4 Sv HN-02 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24-25页 |
2.4.1 寄主范围实验 | 第24页 |
2.4.2 不同温度对病原真菌的影响 | 第24-25页 |
2.4.3 不同 p H 条件对病原真菌的影响 | 第25页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匍柄霉弱毒真菌病毒的水平转移 | 第27-35页 |
3.1 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27页 |
3.1.1 供试菌株 | 第27页 |
3.1.2 仪器 | 第27页 |
3.1.3 试剂 | 第27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7-31页 |
3.2.1 真菌病毒水平转移试验 | 第27-28页 |
3.2.2 病毒水平转移前后菌株ds RNA粗提及纯化 | 第28-29页 |
3.2.3 水平转移前后菌株总RNA及DNA的提取 | 第29-30页 |
3.2.4 病毒水平转移的验证 | 第30-3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3.3.1 ds RNA水平转移结果 | 第31-32页 |
3.3.2 RT-PCR验证 | 第32-33页 |
3.3.3 病毒水平转移前后菌株分子验证 | 第33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33-35页 |
第四章 WS-01 中的真菌病毒对Sv HN-02 影响的初步研究 | 第35-41页 |
4.1 材料和试剂 | 第35页 |
4.1.1 材料 | 第35页 |
4.1.2 试剂 | 第35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35-36页 |
4.2.1 病毒水平转移前后产孢情况 | 第35页 |
4.2.2 病毒水平转移前后菌株产酸比较 | 第35页 |
4.2.3 病毒水平转移前后菌株产纤维素酶情况比较 | 第35-36页 |
4.2.4 病毒水平转移前后菌丝生长速率比较及形态观察 | 第36页 |
4.2.5 病毒水平转移前后菌株致病力接种比较 | 第3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4.3.1 病毒转移后对菌株产孢的影响 | 第36-37页 |
4.3.2 病毒转移后菌株产酸能力 | 第37页 |
4.3.3 病毒转移后菌株产纤维素酶能力 | 第37-38页 |
4.3.4 病毒转移后对菌丝生长速率及形态影响 | 第38-39页 |
4.3.5 病毒转移后对菌株致病力的影响 | 第39-40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40-41页 |
第五章 真菌病毒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41-48页 |
5.1 材料与试剂 | 第41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41-43页 |
5.3 引物的设计与使用 | 第43-45页 |
5.4 序列分析 | 第45-46页 |
5.5 小结与讨论 | 第46-4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6.1 结论 | 第48页 |
6.2 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附录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介 | 第62页 |